蝶恋花·春景点评

蝶恋花·春景点评
点评 作者:佚名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然皆苦无证据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详考。作为宋词豪放派先驱的苏轼,一生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派词作,这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词尽皆豪放之作,但从苏词的总体来看,其婉约之作反而是占大...

蝶恋花·春景赏析

蝶恋花·春景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

蝶恋花·春景译文及注释

蝶恋花·春景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简评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简评
简评 作者:佚名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简析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简析
简析 作者:佚名   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英译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英译
英译 作者:佚名 I live by the Yangzi River near its source.While you reside farthest down its course.You and I drink water out of the same stream.I haven’t seen you, though daily of you I dream. When will this river water cease to run?When shall I not love you, the way I do?I only wish our two hearts would beat as one;You wouldn’t disa...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及注释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一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译文二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长江之水,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一
赏析一 作者:佚名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三
赏析三 作者:佚名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二
赏析二 作者:佚名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