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寂寂画堂梁上燕简析

玉楼春·寂寂画堂梁上燕简析
简析 作者:佚名   这首《玉楼春》抒写闺怨,所创设的意境是:暮春时节,梁燕双飞,落红满地。女主人公愁倚锦屏,感到“春色恼人”,好天良夜而玉郎不见,不禁泪滴绣衫。全词意境优美,婉丽多姿。   上片写卷帘所见,怨情油然而生。首句用梁间燕语,表现“画堂”“寂寂”,以动写静,人物情感也寓于其中;“高卷”句在结构上是过渡;后两句是触景伤情:帘外“一庭春色”...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赏析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1061年(嘉佑六年),在黄庭坚十六岁时,他的舅舅李常到淮南做官,因为黄庭坚14岁父亲去世,他便跟随舅父李常读书。李常家藏书上万卷,李常耳提面命,使他学业日进。黄庭坚幼年‘警悟’,文思敏捷,读书过目成诵,舅李公择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惊以为一日千里。。有一次,李常要去宣城,黄庭坚写了这首五律《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告诉...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注释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注释
注释 作者:佚名 ①舅氏:即舅父,即李常。即舅父。舅,母亲的弟兄:舅舅。舅父。舅母。妻的弟兄:妻舅。古代称丈夫的父亲:舅姑(公婆)。氏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秦风·渭阳序》:“我见舅氏,如母存焉。” 孔颖达疏:“谓舅为氏者,以舅之与甥氏姓必异,故书传通谓为舅氏。”李常(1027-1090),字公择...

帝台春·芳草碧色鉴赏

帝台春·芳草碧色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伤春词,写天涯倦客春日依栏怀人之情。词人漂泊遥远异地,突然看到一片春色,不禁忆起过去曾发生过的令人难忘的春梦往事,尽管已时过境迁,但衷情难忘,春梦常伴在自己的生活中。词的上片写海角春愁,下片写依栏盼音。   上片“芳草”二句写泛观南陌。“芳草”即芳春时节原野上的野草。人词客常以草喻离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

帝台春·芳草碧色译文及注释

帝台春·芳草碧色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春草碧绿,郁郁葱葱,长满了南面的大路。暖风中花瓣乱舞,飞絮蒙蒙,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满怀愁苦,倦怠慵容。回忆起那可人的伴侣,娇娆美丽,笑靥盈盈。寒食节里我们曾携手共沐春风,来到京师的郊野,尽兴地游乐娱情,终日里笑语欢声。可到了如今,却来到这天涯海角,再次感受到和煦的春风,可偏偏又孤苦伶仃。愁情刚刚散去,一会儿...

十样花·陌上风光浓处评解

十样花·陌上风光浓处评解
评解 作者:佚名   严冬腊月,乡间小路上一枝寒梅初绽,为人间带来春讯。然而当春回大地、百花竞艳时,她却香消态凝,端庄自重。词人劝百花休漫妒之语,包含着对凌寒开放的早梅的无限赞赏。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赏析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百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文章写得娓娓动听,很有说服力。如“药虽进于医手,方...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译文及注释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臣等依凭空虚浅薄的才学,在翰林院侍讲、侍读的职位上充个数目。皇上的聪明睿智是上天赋予的,学问一天比一天深厚。臣等才学有限,然而圣贤之道没有穷尽,心中虽然想表述清楚可口头上表达不出来,因此自己感到很是惭愧,不知道该怎么办。  臣等认为作为臣子向皇帝进献忠诚,就像医生对准病症去用药一样,药虽然经医生之手传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