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闻笛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首《春夜闻笛》是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0800.html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相关赏析 赏析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组诗是1074年(熙宁七年)八、九月间,苏轼将离杭州通判任时所作。是年,苏轼三十九岁。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时任齐州掌书记,在济南。《咸淳临安...

水仙子·怀古

水仙子·怀古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原文: 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怀。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相关翻译 注释 ⑴皂雕旗:古代匈奴旗帜,绘有黑雕图案。这句指王昭君远嫁匈奴。⑵明月高台金凤杯:指西施故事。春秋时越国败于吴国,越王勾践献美女西施给吴王夫差,夫差宠爱西施,常与她在姑苏台上喝酒。后来越国终于打败吴国。⑶红妆:指女子。⑷西...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相关赏析 鉴赏 这首咏物诗写于何年,诸说不一,可能是诗人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聘请为书记,入蜀时所作。扶风,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他的《韩冬郎即席二首》,有“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冬雪到时春”句。作者赴蜀,在这年冬天,有《悼伤后赴东蜀辟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