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渤海王子归本国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开篇就说,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属于“一家”。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么,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情,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情谊。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王子勤奋学习,如今博学多才,载誉而归,值得庆贺;王子美妙的文章、诗句都留在中国,为人传诵,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颈、尾联两联诗笔折转,想象王子归途情况及归国后对长安内地的思念。越过赤岭界碑,顺着东流江水,王子扬帆直进,向朝霞曙光出现的东方故国驶去。“曙霞”暗含着对“海东盛国”的赞美。王子到达本国后,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定然会回首遥望,可那时已天遥地远,各在一方了。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

  此诗语言清浅朴素,感情色彩浓郁,是一首较好的赠别诗。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这首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0945.html

【双调】沉醉东风_湖上晚眺林

【双调】沉醉东风_湖上晚眺林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原文: 湖上晚眺 林君复先生故居,苏子瞻学士西湖。六月天,孤山路,载笙歌画船无数。万顷玻璃浸玉壶,夕阳外荷花带雨。 晚春席上 客坐松根看水,鹤来庭下观棋。小砚香,残红坠,竹珊珊野亭交翠。相伴闲云出岫迟,题诗在呼猿洞里。 作者介绍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

【黄钟】醉花阴 秋怀

【黄钟】醉花阴 秋怀
朝代:元代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窗外芭樵战秋雨,又添上新愁几许。珊枕剩绣衾余,落雁沉鱼,眼底知何处。酒醒后细踌蹰,一寸柔肠千万缕。  【喜迁莺】把离人愁助,闹西风翠竹苍梧。萧疏,粉墙外霜砧辘轳。一片秋声厮断续,不知人心上苦。捱不过追魂铁马,更和那索命铜壶。  【出队子】记柳边朱户,乍相逢春正初。看一帘花雾暗香浮,爱满地凉蟾素练铺,听四座笙歌红袖舞。  【幺】想...

咏春笋

咏春笋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无数的春笋生满竹林,不仅封住了柴门还堵住了道路,那些踏着新竹来欣赏竹林的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他们。注释(1)上番:乃川语。《猗觉寮杂记》:杜诗:“会须上番看成竹。”元诗:“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俱用上番字,则上番不独为竹也。韩退之《笋》诗:“且叹高无数,...

子夜吴歌·秋歌

子夜吴歌·秋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怎么也吹不尽,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什么时候才能平定敌人(胡人),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1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2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3万户:千家万户。4吹不尽:吹不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