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即事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首(引庾信《拟咏怀》)

  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对比)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引庾信《入彭城馆》)

  “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烟火”一作“灯火”)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1147.html

【中吕】上小楼

【中吕】上小楼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原文: 九日山中 白云与俱,青山无数。笑脱纱巾,卧品琼箫,醉解金鱼。尽一壶,酒再沽,不知归路,惜黄花翠微深处。 茅山书事 蕉风半箑,藤花一架。剑气穿云,丹光漏月,饭颗蒸霞。枣似瓜,酒满斝,仙翁留话,鹤飞归隐居松下。 湖上 松风满身,莲花古寺。凉月婵娟,翠羽参差,小屋茅茨。酒醒时,争赋诗,西湖清思,访孤山爱梅处士。 春思十五首 屏山倦倚,眉尖蹙翠。怪煞书迟,盼...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菩萨蛮·赤阑桥尽香街直

菩萨蛮·赤阑桥尽香街直
朝代:宋代 作者:陈克 原文: 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赤阑桥同芳香的繁华街市笔直连接,笼罩街市的细柳娇弱无力。金碧辉煌的楼阁直上青空,花映晴日,隔着帘帷透过红影,黄衫贵少骑着飞奔的白马,日日寻花问柳,系马在青楼下。两眼醉朦胧,在闹市上横冲直撞旁若无人,正午风吹花香,散...

论诗三十首·十一

论诗三十首·十一
朝代:元代 作者:元好问 原文: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相关赏析 简析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