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元夜,即上元之夜,也称元夕、元宵。大概因为是春节庆典的尾声,比起除夕的守夜、元日的祝贺以及人日的镂金作胜,正月十五上元之夜是最为热闹的节日了。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元宵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

  此大约作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描写的即是初唐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长安元年(701)。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1651.html

江上

江上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相关翻译 译文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离别之情给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相关赏析 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朝代:唐代 作者:毛文锡 原文: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相关翻译 注释 ⑴七夕句——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据《荆楚岁时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孙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又《风俗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

点绛唇(国香兰)

点绛唇(国香兰)
朝代:宋代 作者:王十朋 原文: 芳友依依,结根遥向深林外。国香风递。始见殊萧艾。 雅操幽姿,不怕无人采,堪纫佩。灵均千载。九畹遗芳在。 作者介绍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

寒夜

寒夜
朝代:宋代 作者:杜耒 原文: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注释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