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段析

段析

作者:佚名

  第一段从开头至“塞源而欲流长也”,先正说,后反说。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这是正说。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是万万不可能的。正说和反说,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第二段从“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正反论述。君主“在殷忧”时,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对部下竭尽诚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君主在“既得志”时,往往为所欲为,傲视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视他人,即使亲属也会变得如同行路人那样互不相认。这样分别从“在殷龙”和“既得志”等不同情况下正说反说,归结到守业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第三段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多侧面地照一照“积德义”的镜子。人以铜为镜,唐太宗则以魏征为镜,魏征又给唐太宗以“十思”之镜。可以说,“十思”之镜是一个多棱镜。之所以说“十思”是多棱镜,是因为它从多侧面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 郁贤皓 .《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8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2340.html

忆江南·歌起处

忆江南·歌起处
朝代:明代 作者:王世贞 原文: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 相关翻译 注释 ①篙:竹篙。②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③耐:宜,适宜。④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⑤五湖:指太湖。... 相关赏析 鉴赏 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短歌。起句以悠扬的歌声,抓住读者的听觉,先声夺人,引出明丽的画面:斜日半江红。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霞洒在江面上,碧绿的江水...

声声慢

声声慢
朝代:宋代 作者:王沂孙 原文: 高寒户牖,虚白尊罍,千山尽入孤光。玉影如空,天葩暗落清香。平生此兴不浅,记当年、独据胡床。怎知道,是岁华换却,处处堪伤。 已是南楼曲断,纵疏花淡月,也只凄凉。冷雨斜风,何况独掩西窗。天涯故人总老,谩相思、永夜相望。断梦远,趁秋声、一片渡江。 作者介绍 王沂孙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辈大约与张炎相仿,入元后...

【南吕】四块玉 美色

【南吕】四块玉 美色
朝代:元代 作者:爱山 原文: 杨柳腰,芙蓉貌。袅娜东风弄春娇,庞儿旖旎心儿俏。挽乌云盘,扫春山浅淡描,斜簪着金凤翘。 知足  两鬓秋,今年后。着甚干忙苦追求?人间宠辱还参透。种春风郑子田、牧青山宁戚牛,倒大来得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