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 乱” 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 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4] 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84-185 . 2、 唐诗五首品读 来源:《名作欣赏》 1997年 第06期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2506.html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

碧城三首

碧城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 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沈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不逢萧史休回首, 莫见洪崖又拍肩。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玉轮顾兔初生魄, 铁网珊瑚未有枝。检与神方教驻景,收...

木兰花(般涉调)

木兰花(般涉调)
朝代:宋代 作者:张先 原文: 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 草树争春红影乱。一唱鸡声千万怨。任教迟日更添长,能得几时抬眼看。 作者介绍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

【双调】夜行船

【双调】夜行船
朝代:元代 作者:商衟 原文: 风里杨花水上萍,踪迹自来无定。席上温存,枕边侥幸,嫁字儿把人来领。 【幺】花底潜潜月下等,几度柳影花阴。锦机情词,石镌心事,半句儿几时曾应。 【风入松】都是些钞儿根底假恩情,那里有倘买的真诚。鬼胡由眼下唵光阴,终不是久远前程。自从少个苏卿,闲煞豫章城。 【阿那忽】合下手合平,先负心先赢。休只待学那人薄幸,往和他急竟。 【尾声】俏家风,说与那小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