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首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1、 高卫红 .经典诗文解读 .郑州市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9年 :12-13页 . 2、 胡德才 .大学语文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113页 .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84-85页 . 4、 张广明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精粹 .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0年 :262页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2566.html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撰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

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朝代:宋代 作者:曾几 原文: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 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 明时谅费银河洗,缺处应须玉斧修。 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相关翻译 注释 年年岁岁:每年。凉月:七月的异名。明时:阐明天时的变化。京洛:专用名词。原意为“京城洛阳”,因洛阳从夏代开始频繁作为都城,历代多有沿用。后特化为“都城”的意思,又未必指洛阳一城。胡尘:胡地的尘沙。... 作者...

杂剧·李素兰风月玉壶春

杂剧·李素兰风月玉壶春
朝代:元代 作者:贾仲明 原文: 第一折 (老旦扮卜儿上,诗云)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老身嘉兴府人氏,姓李。有一个女孩儿,小字素兰,幼小间学成歌舞吹弹,做着个上厅行首。这里也无人。我这个女儿也不是我亲养的。他自身姓张,幼小间过房与我做义女,如今十八岁了,诗词歌赋,针指女工,无不通晓,生的十分大有颜色。时遇清明节令,着女孩儿梳妆打扮了,领着...

杂诗三首·其三

杂诗三首·其三
朝代:唐代 作者:沈佺期 原文: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翻译  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   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   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   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   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