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缠道·燕子呢喃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叙写春日出游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词的上片着意描写春景,下片着重抒发游兴。全篇紧紧围绕春游这一主题,既描绘了桃红柳绿、花鸟明丽的春日景色,又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郊游宴乐的豪情逸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日景色的迷恋热爱之情和对郊游宴乐生活的向往赞赏之意,这是词人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和生活情趣的自然流露。

  起首两句以报春燕子的呢喃声开始,声形兼备、时空交织地表现出春光迷人、春昼变长的意象。接下来两句描写春色蓬勃的园林,“万花如绣”一语以人工织绣之美表现大自然旺盛的生机,很见特色。上片结尾三句,以拟人的手法,将海棠拟为胭脂、柳叶喻为宫眉,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经雨的海棠,红似胭脂;柳叶儿不是才舒娇眼,而是尽展宫眉,翠拂人首。

  过片两句既点明了郊游之乐,又活画出词人自身的情态。“醉醺醺、尚寻芳酒”,前三字是一个近景特写,后四字醉而更寻醉,以“尚”字的递进渲染出恣纵之态。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清明》一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意。此三句是承上阳春郊游的无比欢畅,是寻乐意绪的延续和归宿,故呈现出明丽柔媚的色彩。

  此词一反当时词坛以哀情写春景的风气,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拟人化的手法活灵活现地描绘春色的明媚、美好和春意的热闹,以“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等描绘了狂放的自我形象,从形象到感情都直接可感,从而也使此词当时词风中自具一格。

  总之,这首词以风流闲雅的笔调,通过明媚鲜妍的艺术形象和欢快酣畅的情致与韵律,抒写了及时行乐的人生况味,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3133.html

寒夜次潘岷原韵

寒夜次潘岷原韵
朝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原文: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作者介绍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

书河上亭壁

书河上亭壁
朝代:宋代 作者:寇准 原文: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注释①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诗前有序,说...

别山僧

别山僧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平明别我上山去, 手携金策踏云梯。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此度别离何日见, 相思一夜暝猿啼。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夏词

夏词
朝代:明代 作者:智生 原文: 炎威天气日偏长,汗湿轻罗倚画窗。 蜂蝶不知春已去,又衔花瓣到兰房。 相关翻译 注释 ①炎威:犹言酷热,极其炎热。轻罗:薄薄的罗纱,指丝绸衣服。②兰房:兰香氤氲的精舍。特指妇女所居之室。此处指智生坐禅修行的斋室。... 相关赏析 鉴赏 智生诗多清新淡雅,一如其端庄为人。这首吟咏夏景之诗,尤为新颖可喜。写的是琐碎小事,平凡生活,却能巧出新意,令人击节赞叹。观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