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苔枝缀玉赏析一

赏析一

作者:佚名

  《暗香》、《疏影)同咏一题,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暗香》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今昔盛衰之感。关于《疏影》的题旨,前人的解释却纷纭歧异,差别很大。一说感徽、钦二帝被虏,寄慨偏安;一说为范成大而作,一说怀念合肥旧欢。其中以第一说流传最广。张惠言在《词选》中说:“此章更以二帝之愤发之。”郑文焯在其所校《白石道人歌曲》中说:“此盖伤二帝蒙尘,诸后妃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发言哀断。考王建《塞上咏梅》曰:‘天山路边一枝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白石词意当本此。”刘永济在其《词论》中进一步指出:“白石《暗香》、《疏影》,则通首取神题外,不规规于咏梅。‘昭君’句,用徽宗在北所作《眼儿媚》词‘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也。”第二说也始自张惠言,他在《词选》卷二中说:“时石湖有隐退之志,故作此二调以沮之。”第三说见复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予谓白石此词亦与合肥别情有关。”诸说内容,大体如上。但是,细按全词,觉以上话说均似牵强。与《暗香》合看,这首词似仍含有个人身世飘零与今昔盛衰之感。《暗香》重点是对往昔的追忆,而《疏影》则集中描绘梅花清幽孤高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青春、对美好事物的怜爱之情。

  上片写梅花形神兼美。“苔枝缀玉”三句自成一段,它描绘一株古老的梅树,树上缀满晶莹如玉的梅花,与翠禽相伴同宿,暗用赵师雄梦花神的故事,更觉传神。“客里”三句写梅花性格,用杜甫《佳人》诗意,比喻梅花如同被时代遗弃于偏僻角落的美人,她品性高洁,绝俗超尘,宁肯孤芳自赏而绝不同流合污。“昭君”至上片结句是词中重点,写梅花的灵魂。意谓:梅花原来是昭君的英魂所化,她不仅有绝代佳人之美容,而且更有始终索系于祖国的美好心灵。这四句,把梅花这一形象提高到爱国主义的思想高度,衬出对梅花理应持有无比爱护的思想感情,与下“早与安排金屋”等句相呼应。下片写对梅花的怜爱。换头三句推开一笔,联系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说明,梅花不仅有美的容貌、美的灵魂,而且还有美的行为——美化和装扮妇女。“莫似春风”三句正面提出:应在梅花盛开之际予以百倍爱护。与上片“昭君”等句相给合,是全词题旨之所在。“还教一片”至终篇,承上,从两个不同侧面来继续深化梅花的形象,申明爱护梅花的必要性。一是从音乐这一侧面来加以深化。由于对梅花爱护不够,所以免不了在梅花凋谢随水东流之后,通过《梅花落》这一曲调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二是从绘画这一角度来加以深化。为了纪念梅花优美高洁的形象,画家们用自己的彩笔把梅花纳入自己的画幅中去。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也只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徒有其色,而无其香了。即使由此而觉悟到对美好事物应加以爱护,但已为时过晚,悔之无及了。由上可见,这首词虽然写的是梅花,但却寄托了词人自己的不幸遭遇。词中的梅花,比之《暗香》,似有更多的概括性与某种典型性。《疏影》中所出现的梅花的形象,梅花的性格,梅花的灵魂,梅花的遭遇,不仅寄托了作者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同时也包括了与作者经历、思想、遭遇相同的人在内。这首词,客观上鞭挞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制和对美好事物的摧残。

  这首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自始至终把梅花当成有灵魂有性格的人来写。作者赋予梅花以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开篇三句,表面看,不过写的是缀满枝头、晶莹如玉的梅花而已。但是,读者联想到赵师雄梦花神的故事以后,那梅花便变成红粉佳人,那“翠禽”便变成能歌善舞的绿衣神童。“客里相逢”、“无言自倚修竹”更是明显的拟人。“昭君”以下进一步赋予梅花以爱国的思想情感。下片里的“金屋藏娇”,均是如此。所以,词中的梅花不仅有开有落,而且有生有死。故此,当梅花凋谢之后,“随波”而去,人们免不了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来表示悼念,甚至还要通过“小窗横幅”来摄下梅花那使人永难忘怀的仪容。在把梅花当成活的生命来加以描绘的时候,作者炼词铸句并适当运用一些领字,起到了化虚为实的作用。周济指出这首词是“以‘相逢’、‘化作’、‘莫似’六字作骨。”也就是说,这六个字在化花为人的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3621.html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

点绛唇·十月二日马上作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原文: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 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 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作者介绍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

长相思

长相思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

菩萨蛮·宿水口

菩萨蛮·宿水口
朝代:宋代 作者:洪茶 原文: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相关赏析 鉴赏 《菩萨蛮·宿水口》是宋末词人洪瑹于途中投宿水口(今安徽省来安县水口镇)之时,即景抒情,写下的抒发羁旅幽思的小词。这首《菩萨蛮》,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符合一般小令的结构规律。在整个词中,词人的感情是有发展变化的,非平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