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内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百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3937.html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朝代:唐代 作者:韩翃 原文: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韵译我早早地枕着竹席迎风纳凉,清虚的秋夜京城荡漾着月光。一行秋雁高高地掠过了星空,千家万户传来了捣衣的声响。看节候应该是到了更深夜阑,思念友人心灵相期睡觉也晚。刚刚反复吟诵你送我的佳句,不觉乌鸦呱呱啼叫天已渐亮。注释1.簟(dian4):...

杂剧·桃花女破法嫁周公

杂剧·桃花女破法嫁周公
朝代:元代 作者:王晔 原文: 楔子 (老旦扮卜儿上,诗云)衣止三丈布,食唯半升粟。但得一子孝,便为万事足。老身本姓李,夫主姓石,人口顺都唤我做石婆婆,祖居洛阳人氏。我们住的村坊,也有百十多家,出名的止有三姓,一姓彭,一姓任,一姓石。却好依年纪儿排房去,那姓彭的名彭祖,叫彭大公;姓任的名任定,叫任二公;我夫主名石之坚,叫石三公。这三姓人家,有无相济,真个是异姓骨肉一般,只是子孙少...

【双调】水仙子 钟离

【双调】水仙子 钟离
朝代:元代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超凡入圣汉钟离,沉醉谁扶下玉梯。扇圈一部胡须力,绛云般红肉皮。做伴的是茶药琴棋。头绾著双髻,身穿著百衲衣,曾赴阆苑瑶池。 吕洞宾  醉魂别后广寒宫,飞下瑶台十二峰。只因一枕黄粱梦,得神仙造化功。左右列玉女金童,采仙药千年寿,炼丹砂九转功。每日价伏虎降龙。 蓝采和  西风宽舞绿罗袍,每日阶前沉醉倒。头边歪裹乌纱帽,金钱手内抛。斗争...

戏文·小孙屠

戏文·小孙屠
朝代:元代 作者:萧德祥 原文: 第一出 (末上白)【满庭芳】白发相催,青春不再,劝君莫羡精神。赏心乐事,乘兴莫因循。浮世落花流水,镇长是会少离频。须知道,转头吉梦,谁是百年人?雍容弦诵罢,试追搜占传,往事闲凭。想像梨园格范。编撰出乐府新声。喧哗静。伫看欢笑,和气蔼阳春。 后行子弟,不知敷演甚传奇?(众应)《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末再白) 【满庭芳】昔日孙家,双名必达。花朝行乐春风。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