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游赏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4179.html

慈湖夹阻风

慈湖夹阻风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 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 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 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相关翻译 注释 ① 慈...

【双调】新水令_大明开放九

【双调】新水令_大明开放九
朝代:元代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大明开放九重天,拜紫宸玉楼金殿。红摇银烛影,香袅御炉烟。奏凤管冰弦,唱大曲梨园。列文武官员,降玉府神仙,齐贺太平年。  【庆东原】遣奉使传丹诏,赈饿贫审滞冤,黜贪邪访民瘼巡行遍。陛下恩极四边,祥开万年,和应三元。选人物治朝纲,取进士登科选。  【雁儿落得胜令】朝廷德化宣,台察清风宪。都堂有政声,枢府无征战。四海永安然,诸邦尽朝献...

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朝代:宋代 作者:晏几道 原文: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 相关翻译 注释 [1]金英:即黄菊。[2]罗带:丝织的衣带。... 相关赏析 鉴赏 这是一首感秋怀人的离别相思之词。黄菊开时,是双方离别之时,也是相约重逢之时,故而黄菊成为了他们离合聚散的标志,每见黄菊,格外动情。前...

破阵子

破阵子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原文: 海上蟠桃易熟,人间好月长圆。惟有擘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此情须问天。 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一点凄凉愁绝意,谩道秦筝有剩弦。何曾为细传。 作者介绍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