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赏忠厚之至论点评

点评

作者:佚名

  策论是国家向知识分子寻求关于某某问题之对策的一种形式。宋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其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文章虽然是考卷,却并非应付考试,也没有刻意推测考官喜欢什么,思考的问题也相当深刻。一个看起来似乎很枯燥的题目,作者却说得有声有色,好像早就成竹在胸,完全没有一般试卷的战战兢兢揣摩谄媚讨好之相,就是在平常时刻,风清月白,灵思忽至所得之文,也不过如此。如果不说是策论,读者是想不到它只是一纸试卷的。区区六百言,读起来有青铜之音。

  苏轼的这篇策论,至今令人激动的依然是它自由思想的魅力。此文曾经引发一个著名的典故,在文中,东坡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主考官欧阳修曾就此事出处问苏轼,苏轼答云:“何须出处。”这种回答很令人想到当年陈寅恪先生“不尊奉”。尤其,欧阳修时代“载道”“言必有出处”乃是风气,苏东坡公然杜撰了一个典故来为他的论点辩护,这是后世中国那些言必某某说的战战兢兢的知识分子根本无法相比的。

  (以杜撰的寓言立论,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将杜撰托于圣人之言,当作史实来立论,就未免失之虚妄,更谈不上什么节气。言必某某说的知识分子固然“战战兢兢”,但为学问者,引申大家言论者,怎么能不“战战兢兢”呢?如果连真实性都无法保证,“某某说”成为文人杜撰的工具,那也太荒谬了。事实上,先有论点,再为论点找证据,甚至捏造证据一直都是我国文人为人所不齿的原因。苏轼这种做法值不值得称赞,实在需要谨慎。)------说的好!!!

  “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策论的题目只是规定文章的内容,并不强求赞成或者否定,仅仅是要求对此问题发表高见。而且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孟德斯鸠曾经著有《论法的精神》,上下两大册。《刑赏忠厚之至论》也是论法的精神,把“法”的两个方面,宽容与界限,“仁可过,义不可过”说得那么清楚,不过是区区六百字。

  年轻时就有“仁可过,义不可过”这种立场的苏轼,成为古代中国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成为知识分子的典范,对中国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显然与科举制度有关。同时,无数人才被科举制度中良知泯灭的考官的个人专制所扼杀,也令科举制度最终被取消。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4224.html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_静惨惨烟霞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_静惨惨烟霞
朝代:元代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静惨惨烟霞岭外,响潺潺涧水桥西。光灿灿银河倒泻,高耸耸碧玉盘堆。满山满树幽微景致,锦模糊一带屏围。更有紫藤花青竹笋蕨芽肥,兀良只见黄芦岸白渡绿杨堤。香拂拂几株梅树傍疏篱,红灼灼数枝桃杏出柴扉。哎!云笛,云笛,闲拈月下吹,不羡他浮名利。  一个青鸦鸦门栽五柳,一个虚飘飘海内云游。一个翠巍巍深山隐迹,一个响潺潺渭水垂钩。都弃了金章紫...

送郭司仓

送郭司仓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春夜的淮水互助友爱波荡漾,我再三挽留即将远去的郭司仓。然而客人难留,只有明月追随他而去,我的思念就像淮水,夜夜春潮翻滚而不能平静。译文二月光下淮水的绿色映在门上,我仍然不希望你离去。心里真诚得祝愿先生能步步高升,而我思念你的心绪会像夜夜春潮一样逐渐加深。门上映出了淮河水...

【双调】新水令_闺情梨花夜

【双调】新水令_闺情梨花夜
朝代:元代 作者:王晔 原文: 闺情 梨花夜雨未开门,日迟迟绿窗人困。镜缄鸾未起,香尽鸭犹温。半晌抬身,舒玉笋整婵鬓。 【驻马听】春意犹昏,杨柳青牵绵正滚;香腮微印,海棠横界线留痕。目前春暖物华新,意中人远天涯近。怨未伸,枝头春色三分褪。 【乔牌儿】灵角儿无定准,喜鹊儿少凭信。倚阑无语恹恹闷,一春悉憔悴损。 【雁儿落】齐臻臻光消宝髻云,宽绰绰瘦掩罗衫褃。碧幽幽天高少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