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愁简析

简析

作者:佚名

  曹植有一篇《释愁文》,把“愁”说成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为了表现“愁”,就把它“物化”了,说他能“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但形象不够鲜明。石象之的这首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首联可以用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结尾来作注释:“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就是来得快而去得慢的“愁”为什么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原因。

  颔联是写最容易产生“愁”的环境。“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开头可能就是根据出句所描绘的景象写的。而对句则是依照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来概括的。

  颈联写“愁”之多,采用了夸张加比喻的修辞手法。李叔同“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的歌词恐怕就是按照出句来加工的。而这种夸张,使“愁”这种心境更加显豁,更加感人。像唐宋诗词中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落红万点愁如海”,“一水牵愁万里长”等,都和这一句的表达效果一样。而这种比喻,严格地说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比喻,因为二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

  尾联以“愁”之无处不在作结。除了达官贵人,终日灯红酒绿,可能暂时没有“愁”,每个人走到那里,“愁”就跟随身到那里,颇富有普遍性意义。诗人化无形为有形, 构成诗中的愁情图,这样形象化地写“愁”,自然生动有趣,能摄人魂,夺人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共鸣。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4235.html

酒泉子(十之四)

酒泉子(十之四)
朝代:宋代 作者:潘阆 原文: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作者介绍 潘阆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声声慢(春)

声声慢(春)
朝代:宋代 作者:赵佶 原文: 宫梅粉淡,岸柳金匀,皇州乍庆春回。凤阙端门,棚山彩建蓬莱。沈沈洞天向晚,宝舆还、花满钧台。轻烟里,算谁将金莲,陆地齐开。 触处笙歌鼎沸,香鞯趁,雕轮隐隐轻雷。万家帘幕,千步锦绣相挨。银蟾皓月如昼,共乘欢、争忍归来。疏钟断,听行歌、犹在禁街。 作者介绍 赵佶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

释秘演诗集序

释秘演诗集序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