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胡虏潜京县,官军拥贼壕。鼎鱼犹假息,穴蚁欲何逃。
帐殿罗玄冕,辕门照白袍。秦山当警跸,汉苑入旌旄。
路失羊肠险,云横雉尾高。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
今日看天意,游魂贷尔曹。乞降那更得,尚诈莫徒劳。
元帅归龙种,司空握豹韬。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
兵气回飞鸟,威声没巨鳌。戈鋋开雪色,弓矢尚秋毫。
天步艰方尽,时和运更遭。谁云遗毒螫,已是沃腥臊。
睿想...
咏愁简析
简析
作者:佚名
曹植有一篇《释愁文》,把“愁”说成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为了表现“愁”,就把它“物化”了,说他能“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但形象不够鲜明。石象之的这首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首联可以用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结尾来作注释:“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就是来得快而去得慢的“愁”为什么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原因。
颔联是写最容易产生“愁”的环境。“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开头可能就是根据出句所描绘的景象写的。而对句则是依照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来概括的。
颈联写“愁”之多,采用了夸张加比喻的修辞手法。李叔同“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的歌词恐怕就是按照出句来加工的。而这种夸张,使“愁”这种心境更加显豁,更加感人。像唐宋诗词中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落红万点愁如海”,“一水牵愁万里长”等,都和这一句的表达效果一样。而这种比喻,严格地说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比喻,因为二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
尾联以“愁”之无处不在作结。除了达官贵人,终日灯红酒绿,可能暂时没有“愁”,每个人走到那里,“愁”就跟随身到那里,颇富有普遍性意义。诗人化无形为有形, 构成诗中的愁情图,这样形象化地写“愁”,自然生动有趣,能摄人魂,夺人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