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赏析二

赏析二

作者:佚名

  这首寄赠友人的词,当作于陆游到成都期间。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这首词就从生活实感出发,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想关河:雁门西,清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因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词人悲愁心境的写照。“自许封侯在万里”,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意思是: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上下片一气呵成,梦境和实感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首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怀之作。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4330.html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听说你要去会稽山,那里最适合你这样才比谢灵运的人。你会看到千岩清泉洒落,万壑绿树萦回。 东海横垣秦望山下,当初秦始皇就在那里眺望东海,西陵山围绕越宫高台。镜湖如清霜覆盖的明镜,海...

题画兰

题画兰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注释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 相...

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遣兴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著 通:着)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

山中寄招叶秀才

山中寄招叶秀才
朝代:宋代 作者:林逋 原文: 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 月中未要恨丹桂,岭上且来看白云。 棋子不妨临水着,诗题兼好共僧分。 新忧他日荣名后,难得幽栖事静君。 作者介绍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