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赏析二

赏析二

作者:佚名

  这首寄赠友人的词,当作于陆游到成都期间。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这首词就从生活实感出发,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想关河:雁门西,清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因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词人悲愁心境的写照。“自许封侯在万里”,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意思是: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上下片一气呵成,梦境和实感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首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怀之作。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4330.html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朝代:宋代 作者:刘克庄 原文: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元宵节的繁灯丽彩夺去了明月的光华,喧闹的戏鼓声一直响至天亮。习俗风情与以前没什么两样,只是人到中年,情味有些凄凉。像汉朝的张敞,对着明镜为佳人描眉,一起在楼中赏月,祈求天长地久。欢乐的人们渐渐散去,街上如往常般寂静,而我的心...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朝代:元代 作者:元好问 原文: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

最爱东山晴后雪

最爱东山晴后雪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相关翻译 译文 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相关赏析 鉴赏 这首诗原题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

苍梧谣·天

苍梧谣·天
朝代:宋代 作者:蔡伸 原文: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天啊,不要让这一轮圆月照得我这离家的人无法安眠。面对满月,孤身一人,心中的那个她在哪儿呢?月宫里,只有桂树的影子斑斑驳驳,无人赏看。 注释圆蟾:圆月。蟾:蟾蜍。屈原《天问》有“顾菟在腹”之句,即蟾蜍在月亮腹中。后来就以蟾蜍为月亮的代称。桂影:月影。婵娟:美好。这两句是说月中桂...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