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登多景楼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杨炎正与辛弃疾结为文字交,尝有唱和。这首《水调歌头·寒眼乱空阔》便是淳熙五年与辛弃疾同舟路经扬州时,登镇江北固山甘露寺中的多景楼所作。与此同时辛弃疾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扬济翁、周显先韵》词。这两首词不仅情味相投而且风格也很接近,都是心怀国家之忧,感叹报国无路的登临抒怀之作。

  此词上片先写秋意后写登楼。深秋季节,满目荒寒,眼前是一片空阔的长江,只是黄叶翻飞,秋意瑟瑟,使作客异乡的人更增添了无限的愁思。以上是“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这两句词的大意。从艺术技巧上说,清新脱俗极为别致。“寒眼”的意思并非“被江上冷风吹得眼睛发涩”(夏承焘语),而是萧条冷落的景物看上去使眼感受到寒意。这和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的“寒”字一样,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乱空阔”的“乱”字是满天落叶乱飞,在视觉上给人以“乱”的感受。刘德仁《秋夜寄友人二首》(其二)诗:“独吟黄叶乱,相去碧峰多。”吴融《忆山泉》诗:“烟迷叶乱寻难见,月好清风听不眠。”苏轼《浣溪沙》词:“风卷珠帘自上钩,萧萧乱叶报新秋。”用“乱”字来形容落叶在诗词中是不乏例的。因为“落叶”与“乱”可以构成特定的语义组合场,因此句中虽然没有直接写落叶,但句外之意却分明写出了落叶,笔法新颖,颇具匠心。古典诗词为了使语言达到精练,往往打破常规去追求语言变态的艺术效果。鉴赏过程中如果审美者在心理上不能适应这种语言变态,那就很容易曲解作品的原意。“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这里用“强呼”二字,说明词人是为了驱散“客意不胜秋”的忧愁才呼酒登楼的。从多景楼的最高处倚栏四望,祖国的山河如此多娇,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不胜收的“江山图画”;“图画”之上又冠以“舒卷”二字,眼前的自然美景仿佛真地变成了一幅可舒可卷巧夺天工的图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祖国河山的诗情画意。“舒卷”二字的另一层作用,更在于烘托出自然景物的流动感,而不是只可供机案观赏的静止的画面。“应答鱼龙悲啸”,这是瞩目长江的汹涌波涛,耳闻目睹的雄伟气势。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这段生动惊险的描写或为本句所借鉴。将波涛汹涌之声想象为江水之下鱼龙相互应答的悲啸之音,这虽然出自虚拟,但却寓有一番寄托。古纬书《乐动声仪》中曾有“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风雨能惊动潜在水下的鱼龙,仁义能感动仁人志士为之奔走效命。)之说(《太平御览》卷八十一引),在这首词里可以把“鱼龙悲啸”引申为面对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使爱国之士不能自安,想振作起来做出一番事业的意思。所以接下去便说“不暇顾诗愁”──赋诗吟愁这样的闲情逸致,在当前国事日非的形势下已经无暇顾及,暗示作者有投笔从戎之志。如将这段文字与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一词合观,更不难看出其中隐而未露的含意。辛词在下片中写道:“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便是用自己亲身的经历与南归后仍然壮志难酬这一事实,来提醒杨炎正等人放弃从军报国的想法,不如从“万卷诗书”中去学那富民之策,将来为国人做些有益的事业(汉武帝晚年封丞相为富民侯,这里只是借用其意)。从这两位词人的唱和当中,可以看出当时爱国志士的处境是何等的艰难。以下“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二句是向下片过渡的转折。从辞面上看写的是寒气袭人,侵入衣裘,其实是借此暗喻奸佞之徒结党营私,排挤异己,使爱国之士举步维艰,陷于困阨之中难有作为这一现实状况。

  词转下片:“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这三句直如兜头一瓢冷水,使满腔热血变为凛凛怀冰。纵然气贯长虹,怒发冲冠,也只好化作感慨,望着神州大地去兴叹而已。“可怜”“空白”二句是自抒神伤与壮志难酬的感叹。“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这三句又写出一腔悲愤:英雄困于末路,志士沦于下位,平生的肝胆意气,只能使自己更加消损憔悴,随着光阴的流逝而冉冉老去,难望有所作为。词人虽然不甘心沉沦江湖去做个不关心世事的隐者,但时势所迫也只能将“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了。江上的明月与没有心机的沙鸥可以做隐者的朋侣,让明月和沙鸥陪伴着自己了此生涯吧。

  这首词慷慨激越、愤世伤时之情溢于言表,虽不如稼轩词之博大深邃,但仍能得其神似。毛晋在跋《西樵语业》中评杨炎正词云:“不作娇艳情态”,“俊逸可喜”。可见在南宋爱国词人当中他的词是足以匹敌同时代的作者,俨然自成一家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4828.html

秋夕楼居

秋夕楼居
朝代:唐代 作者:吴融 原文: 月里青山淡如画,露中黄叶飒然秋。 危栏倚遍都无寐,只恐星河堕入楼。 作者介绍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

【中吕】阳春曲_秋思千山落

【中吕】阳春曲_秋思千山落
朝代:元代 作者:周德清 原文: 秋思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结柔肠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叶不禁秋。 春晴 雨晴花柳新梳洗,日暖蜂蝶便整齐,晓寒莺燕旋收拾。催唤起,早赴牡丹期。 春晚 镫挑斜月明金韂,花压春风短帽檐,谁家帘影玉纤纤?粘翠靥,消息露眉尖。 别情 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梅魂休暖凤香篝。人去后,鸳被冷堆愁。 赠歌者韩寿香 素梅又见樽前唱,红叶何时水上忙?姓名...

【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

【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
朝代:元代 作者:赵岩 原文: 琉璃殿暖香浮细,翡翠帘深卷燕迟,夕阳芳草小亭西。间纳履,见十二个粉蝶儿飞。一个恋花心,一个搀春意。一个翩翻粉翅,一个乱点罗衣。一个掠草飞,一个穿帘戏。一个赶过杨花西园里睡,一个与游人步步相随。一个拍散晚烟,一个贪欢嫩蕊,那一个与祝英台梦里为期。 ...

冬夜

冬夜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庄 原文: 睡觉寒炉酒半消,客情乡梦两遥遥。 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 作者介绍 韦庄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