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答施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明代陈耀文《花草粹编》卷二,引宋代杨湜《古今词话》(原书已佚)说:“杭妓乐婉与施酒监善,施尝赠以词云:‘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栏,满目围芳草。’”于是,乐婉以这首词来作答。明代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卷十二)、赵世杰《古今女史》(卷十二)、清代周铭《林下词选》(卷五)及徐釚《词苑丛谈》(卷七)等书,也都著录了此词,可见历来受到人们的注意。

  赠、答皆用《卜算子》调。上下片两结句(赠词下结除外),较通常句式增加了一个字,化五言为六言句,于第三字顿,遂使这个词调一气流转的声情,增添了顿宕波峭之致。

  乐婉此词直抒胸臆,明白如话。“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临别之前,却从别后的情况说起,起句便奇。心灵善感的女词人早已充分预感到,一别之后,痛苦的相思将如沧海一样深而无际,使自己时时备受煎熬,美好的往事将像天上的云一样远不可即。经过此番想念对方之后,便不能不紧紧把握住这将别而未别的时刻不放。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流尽了千千万万行的泪,留不住即将远逝的恋人,反使作者愁肠寸断。上一句势若江河,一泻而下,下二句一断一续,正如哽咽。诀别的时刻最终还是来临了。女词人既道尽别后的痛苦,又诉尽临别的伤心,似乎已无可再言。而下片更是奇外出奇,奇人之又奇。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要重见,无法重见。与其仍抱无指望的爱,真不如死掉这条心。可是,真要死掉这条心,却又死不了,人生到此,道路已断,作者感到绝望了。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有情人最终成不了眷属,也许是前生无缘。前生既然无缘,那么今生也有可能无缘。但是,今生已经无缘,更有来生,待来生来世再结为夫妻了。绝望之中,发一愿,生出一线希望。此一线希望,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令人难以分辨。唯此一大愿,意长留天地。

  全词犹如长江之水,一流而去永不回头,但其意蕴仍觉有馀。以一位风尘女子,而能够得到此段奇情异彩,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奥秘正在于词中道出了古往今来的爱情真谛:生死不渝。这是词中的最高境界。

  全词篇幅虽短,但是,一位感情真挚,思想果断的女性形象,活脱脱的跃然于纸上。以泪滴千千万万行之人,以绝不可能断了之情,直道出作者的真挚情感,为之一拼,转念便直说出终是难舍,如此种种念头,皆在情理之中。但在别人则未必能够直接道出自己的感情,而她却能直言不讳,这正是由于作者的性格豪爽果决。至于思旧事如天远,要重见而无因见,待重结、来生愿,若不是感情真挚的人,那是说不出的。

  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小而对于个人爱情,大而对于民族传统,皆抱有一种忠实的态度,即使当其不幸而处于绝望关头,生死难关之时,也能体现出一种生死不渝的精神。唯其此种精神,小而至于个人爱情,才能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大而至于民族文化,才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两者表面上有大小之别,实际上则具共通之义。乐婉此词虽为言情小令,但其比喻的宗旨则并非一首言情小令所能代替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5128.html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相关赏析 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

师说

师说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