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赏析二

赏析二

作者:佚名

  镇江金山寺是闻名的古刹,唐宋以来吟咏者甚多。北宋梅尧臣的《金山寺》:“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绝妙地勾划出宋时金山矗立长江中的雄姿。苏轼在《游金山寺》诗中更以矫健的笔力,描绘江心空旷幽优的晚景。而张孝祥这首词则注入更多超尘的艺术幻觉。词的上片描写秋夜壮丽的长江,星空倒映,随波摇动,呈现出一种奇幻的自然景象。起二句直写秋夜江中金山的雄丽,落笔不同凡响。“寄声”二句,更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客观物体以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玉鉴”,即玉镜。“幽壑”三句承上抒写月光映照下所见江面的奇特景色,天上的星星、月亮,倒影水中,随波浮现出形态各异的图象,透过弥漫江面的无边无际的夜雾,仿佛听到潜藏在深水中鱼龙呼啸哀号的声音。“涌起”二句是从上文“倒影星辰”而来。“白银阙”,指月宫。苏轼《开元漱玉亭》诗:“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这里是形容江上涌现的滚滚白浪,在月光下好象一座座仙宫。“紫金山”,此指镇江金山。这种高驻金山的奇景,给人一种似乎写真又是虚幻的艺术感受。

  换头着重抒写作者沉浸美景而飘然出尘的思绪。表,特。这是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的词句。佩,同佩,是佩带的玉饰。切云是一种高冠名。屈原《涉江》:“冠切云之崔嵬”。如果说这三句是外在的描述,那么“漱冰”二句则揭示内心的感受。词人浸沉在如同冰雪那样洁白的月光里,他的目力仿佛能透视万里之外的细微景物。“回首”以下五句,宕开笔力,飘然欲仙。“三山”,我国古代传说海上有三座神山,即方丈、蓬莱、瀛洲。前人将三山融入诗词境界中的并不少见,然而像这首词中所具有的幻觉意识并不多。词人超越常态的构想,充满浪漫色彩。似乎神仙在向他微笑,要他与之同往。结末二句展现乘坐凤羽做的华盖,用鸾鸟来驾车的情景,更富有游仙的意趣。

  陈彦行在《于湖先生雅词序》中说,读张孝祥词作“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散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想见也。”在这首词中所抒写的潇散出尘、飘然欲仙的情思,不仅显示出作者开阔的心胸和奇特的英气,而且生动地反映了他的词作个性和风貌。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5154.html

杂剧·包待制智赚生金阁

杂剧·包待制智赚生金阁
朝代:元代 作者:武汉臣 原文: 楔子 (冲末扮孛老同卡儿、旦儿、正末郭成上)(孛老诗云)急急光阴似水流,等闲白了少年头。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老汉是郭二,蒲州河中府人氏。嫡亲的四口儿家属。婆婆王氏,孩儿郭成,媳妇儿李幼奴。我孩儿幼习经史,学成满腹文章。我可为甚么不着他应举去?只因我家祖代不曾做官,恐没的这福分,不如只守着农庄世业,倒也无荣无辱。不意孩儿偶然得...

吴山怀古(四首选一)

吴山怀古(四首选一)
朝代:清代 作者:沈德潜 原文: 夫差曾报阖闾仇,宋室南迁事竟休。 和议有人增岁币,偏安无诏复神州。 中朝已洒苌弘血,塞北空闻杜宇愁。 莫上凤凰山顶望,冬青谁认旧陵邱? 作者介绍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

秋海棠

秋海棠
朝代:清代 作者:秋瑾 原文: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作者介绍 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

最爱东山晴后雪

最爱东山晴后雪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相关翻译 译文 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相关赏析 鉴赏 这首诗原题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