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燎沉香赏析三

赏析三

作者:佚名

  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干,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誉为写荷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语“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

  下片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荷塘唤起了词人的思乡浓情,思绪飞回故乡,不知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记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词人生长于斯,他对荷花的记忆是与童年的水乡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同时将这首词的上下片联成一气,成为一篇写荷绝唱。

  这首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它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这在周邦彦以雕饰取胜的词作中当为别具一格之作,陈延焯称赞此词“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词人这份恬淡的胸襟不正是故乡“天然去雕饰”的荷花所赋予的吗?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5200.html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相关赏析 赏析 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健康(今江苏南京)通判,当时他南归已经七个年头,而他...

鹅儿

鹅儿
朝代:唐代 作者:李郢 原文: 腊后闲行村舍边,黄鹅清水真可怜。何穷散乱随新草,永日淹留在野田。无事群鸣遮水际,争来引颈逼人前。风吹楚泽蒹葭暮,看下寒溪逐去船。 ...

春日京中有怀

春日京中有怀
朝代:唐代 作者:杜审言 原文: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相关翻译 译文 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

贫交行

贫交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翻手作云 一作:为)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注释①贫交行:描写贫贱之交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