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三

赏析三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它以对句开头。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是一番初春的景色。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现了远行的旅人。他坐在马上,拉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样子。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另人清爽。这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可是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他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离愁渐远渐无穷”这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上片行文,一扬一抑。先是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笔锋一转,折入旅人的怀乡之情,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词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了家里的她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离愁,又由离愁而想到了她临高倚栏远眺,想到了她登高远望而又不见的愁更愁,行文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用意深刻。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5262.html

青杏儿·秋

青杏儿·秋
朝代:明代 作者:朱栴 原文: 午枕梦初残,高楼上,独凭阑干。清商应律金风至,砧声断续,笳音幽怨,雁阵惊寒。 景物不堪看,凝眸处愁有千般。秋光谈薄人情似,迢迢野水,茫茫衰草,隐隐青山。 相关翻译 注释 ①这首词选自《宣德宁夏志》。青杏儿,词牌名。②独凭阑干:《宁夏志笺证》(吴忠礼笺证)作“儿凭阑干”,误。③清商:古五音之一,商声。应律:应和乐律。金风:秋风。④砧声断续:意思是时不时传来捣...

贺新郎(听琵琶)

贺新郎(听琵琶)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沈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

别房太尉墓

别房太尉墓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离去时,听得黄莺...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