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 / 冬景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5454.html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诗意悠闲地躺卧南斋,拉开帷帘见明月初上。在它清辉的沐浴下,树影随着水波轻轻摇晃,水月的清光映照在窗户上,不住地徘徊荡漾。岁月流逝,月亮圆缺不知经过了多少反复;世间几度苍桑巨变,它仍然像原来那样清亮澄莹...

蝶恋花·送春

蝶恋花·送春
朝代:宋代 作者:朱淑真 原文: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楼外的垂杨千丝万缕,似乎想借此系住已然远去的春日。在那和风而舞的杨柳,仿佛想要随春而去,找到春天的归宿。春残之时,花落草长,鲜绿覆满山川。只听到远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杜鹃即使无情,...

醉落魄·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

醉落魄·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
朝代:宋代 作者:胡铨 原文: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 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 故向愁人满。招呼诗酒颠狂伴。 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 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 参考翻译 注释 (1)辛未,指1151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 (2)庆符:指当时的爱国志士张伯麟,庆符为其字[2] 。(3)银蟾:传说月中有蟾蜍,古以银蟾代月。(4)箕踞:两腿伸开形如簸箕而坐。不拘形式随意而坐的姿态。(5)巾聊岸...

【双调】水仙子_维扬遇雪芦

【双调】水仙子_维扬遇雪芦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原文: 维扬遇雪 芦汀渐渐蟹行沙,梅月昏昏鹤到家,梨云冉冉蝶初化。透朱帘敲翠瓦,莫吹箫不必烹茶。玉蓑衣人堪画,金盘露酒旋打,预赏琼花。 道院即事 炉中真汞长黄芽,亭上仙桃绽碧花,吟边苦茗延清话。玄玄仙子家,小舟横浅水平沙。芳草眠驯兔,绿杨啼乳鸦,门掩青霞。 作者介绍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