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

作者:佚名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是莺莺对张生赴考所持的态度。历经多少辛酸痛苦才获取的爱情,刚刚得到承认,马上又要分开。“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莺莺的内心愈是痛苦,愈是说明封建家长的冷酷无情。莺莺虽然无力反抗老夫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但她斩钉截铁地表明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她认为“莲开并蒂”比“状元及第”好得多。这些描写,使《西厢记》摆脱了表现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老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使艺术形象迸发出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不要忘记这些话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它显示了莺莺倔强的反抗性格。《长亭送别》历来为人们所激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思想上有新意,它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在老夫人和长老相继离去后,莺莺面对即将赴考的张生,百感交集,肝肠痛断。她首先叮嘱张生的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一次表现了她在功名利禄问题上与老夫人截然不同的态度。面对即将远去的爱人,莺莺千叮咛,万嘱咐,“顺时自保揣身体”,“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这些体贴入微的话,写出莺莺对张生的缠绵深情,表现了她温柔娴慧的性格。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长亭送别》的末尾,莺莺终于把藏在心底的话说出。这话来得如此突兀,分量惊人的重。“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莺莺明白,她和张生的爱情正达到一个危险地带,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的爱情的巨大考验。张生得中的话,他将成为高门大族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莺莺。在这里,我们窥见了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的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如果剧中的张生不是一位忠厚志诚的君子的话,莺莺的弃妇的命运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以下称“吴文”,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 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以下称“吴文”,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6188.html

杂剧·说鱄诸伍员吹箫

杂剧·说鱄诸伍员吹箫
朝代:元代 作者:李寿卿 原文: 第一折 (冲末扮费无忌引卒子上,诗云)别人笑我做奸臣,我做奸臣笑别人。我须死后才还报,他在生前早丧身。小官少傅费无忌是也。自从临潼斗宝之后,谁想太傅伍奢无礼,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许多的是非,不想被我预先说过,倒惹的平公大怒,将伍奢并家属尽皆拿来杀坏了。我想伍奢二子皆有些本事,怕他日后报仇,已将他大的孩儿伍尚赚的来,也杀坏了。只有他小的孩...

书幽芳亭

书幽芳亭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原文: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

杂剧·月明和尚度柳翠

杂剧·月明和尚度柳翠
朝代:元代 作者:李寿卿 原文:  楔子 (老旦扮观音领小末扮善才上,诗云)宝座巍巍法力强,慈悲极乐住西方。慧眼才开能救苦,眉间放出白毫光。吾乃南海洛伽山观世音菩萨,这一个是童子善才。累劫修行,才离苦海。只为慈悲心重,遍游人间,广说因缘,普救苦难。阐明佛法,天花天乐常临,济度众生,凡恼几缘尽灭,以此莲花座上,号曰观音;只树林中,称为菩萨,这也不在话下。且说我那净瓶...

菩萨蛮·赤阑桥尽香街直

菩萨蛮·赤阑桥尽香街直
朝代:宋代 作者:陈克 原文: 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赤阑桥同芳香的繁华街市笔直连接,笼罩街市的细柳娇弱无力。金碧辉煌的楼阁直上青空,花映晴日,隔着帘帷透过红影,黄衫贵少骑着飞奔的白马,日日寻花问柳,系马在青楼下。两眼醉朦胧,在闹市上横冲直撞旁若无人,正午风吹花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