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写出了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慨,也表现对战争残酷惨烈的心痛。

  上阙: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诗人由眼前的“望”起笔,登上高高的石头城,看到的是什么?是昔日六朝胜地的空旷和“无物”。一个“无物”蕴含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悲惨的过去!叫人怎能不抚今追昔,怎能不追述起那八百多年的纷纷战火!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毛泽东当年站在橘子洲头看着眼前的大好江山咏出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浑诗句,然而萨都剌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的却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原因何在?无非是连年不断地战火摧残了山川的壮美,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如此一来,下文追述历史上的连年战乱也就顺利成章了。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以简洁的文字,以极富于代表性的事物“旌旗”、“樯橹”、“白骨”——“旌旗”“蔽日”,“樯橹”“连云”,“白骨”“如雪”,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旌旗,泛指旗帜。樯橹,桅杆和划船工具,这里代指船只。不论怎样,历史都会过去,那些龙争虎斗的英雄豪杰也不可避免的被历史的洪流席卷而去,正如诗人所写的那样,“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下阙: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往昔皇帝避暑的行宫,如今已是“东风辇路”皆芳草萋萋,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富贵繁华。“避暑离宫”前边加上“寂寞”,写出了“离宫”已是人去楼空,空冷孤寂。“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有力地衬托了行宫内院的孤寂与萧条。内院里宫殿之间的通道上,每到春风吹来,都要长出青青的野草,这还是皇上和宫女们饮酒歌舞享乐的地方了吗?不仅如此,诗人还以“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渲染行宫内院人事皆非的空冷、阴森气氛。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有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曾在这唱歌跳舞、推杯换盏、对镜施粉理鬓的享乐中耗费了时光年华,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警醒。

  “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这里诗人用其借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可见伤感无限。

  这首词采用宋代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但因萨都剌思笔流畅,再加之采取倒叙的手法,工笔描写世事的变迁,抒发人生之感慨,使作品思路开阔,境界宽广,自然天成,堪为豪放派之大作。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7073.html

报刘一丈书

报刘一丈书
朝代:明代 作者:宗臣 原文: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 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 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

【商调】梧叶儿_赠喜温柔蟾

【商调】梧叶儿_赠喜温柔蟾
朝代:元代 作者:曾瑞 原文: 赠喜温柔 蟾宫闭,花貌羞,莺呖呖啭歌讴。樽前立,席上有,喜温柔。都压尽墙花路柳。 朝云退,暮雨收,悲秋客泪空流。伤情思,非病酒,见温柔。便痊可相思证候。 歌金缕,捧玉瓯,杯巡后越风流。心肠拽,模样兜,喜温柔。偏能会将没作有。 云归岫,月转楼,芳景去最难留。蝶寻对,莺唤友,劝温柔。且饮彻闲茶浪酒。 鸳鸯帐,燕子楼,孤枕怯夜凉秋。啼痕揾,罗帕...

临江仙·和子珍

临江仙·和子珍
朝代:清代 作者:谭献 原文: 芭蕉不展丁香结,匆匆过了春三。罗衣花下倚娇憨。玉人吹笛,眼底是江南。 最是酒阑人散后,疏风拂面微酣。树犹如此我何堪?离亭杨柳,凉月照毵毵。 相关翻译 注释 ①春三:春季的第三个月。②“树犹”句:《世说新语》载桓温北征,见旧日所栽柳已十围,慨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③毵毵:枝条细长貌。... 相关赏析 评解 春去匆匆,笛声悠悠,已觉幽情难遣;何况酒阑人散,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