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十一简析

简析

作者:佚名

  这首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7087.html

长安春望

长安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卢纶 原文: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

稼说送张琥

稼说送张琥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

病中感怀

病中感怀
朝代:唐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

鬲溪梅令·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鬲溪梅令·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朝代:宋代 作者:姜夔 原文: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相关翻译 译文 梅花虽好不等爱花人,湖水清澈波粼粼。最怕春去夏来绿成荫,花儿凋谢无处寻。双桨击水似驾云,船上玉人任横陈。空向孤山把梅寻,耳听鸟鸣又一春。... 相关赏析 赏析 词人对于恋情词,或多依红偎翠的狎挚描写,或多秦楼楚馆的声色描写。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