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芟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篇是周王在秋收后用新谷祭祀宗庙时所唱的乐歌。它创作的时代,从诗的内容、在《周颂》中的编排及其艺术风格来看,当在成王之后,晚于《臣工》、《噫嘻》等篇。全诗三十一句,不分章,但有韵,是《周颂》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几篇有韵诗中用韵较密的一篇。它的内容记述了西周前期农业生产的一些情况,也是历来被历史学家重视的篇章。它为研究西周社会形态,了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信的资料,在现代,它的历史文献价值,要超过文学价值。

  全诗虽未分段,其叙事自成段落,层次清楚,依次叙述以下内容:

  首四句写开垦。描写了有的割草,有的刨树根,一片片土壤翻掘松散,“千耦其耘”,遍布低洼地、高坡田,呈现热烈的春耕大生产景象。“千耦其耘”的“耘”字,单释为除田间杂草,与“耕”合用则泛指农田作业。开垦时重在耕(翻掘土壤),这里是为了用韵,略为“耘”,实即“千耦其耕”。所谓“耦耕”,是上古一种耕作方式,即二人合作翻掘土壤。如何并力,可有几种形式,如挖掘树根,宜对面合作;开沟挖垅,不妨并肩;盖使用耒耜翻地,必须一推一拉。这里言“千耦”,是言极多,从低洼地到高坡田,遍布田野,开垦面积多,出动的劳动力多,这只可能是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性质的大生产。

  第五至第十句写参加春耕的人,男女老少全出动,强弱劳力都上场,漂亮的妇女,健壮的小伙,在田间吃饭狼吞虎咽,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据文献所载,周王是全部土地的所有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他只直接拥有一大片土地,以封建形式将土地分封下去,他取贡赋,并有权随时收回土地。所以被分封者只有较长期的、较固定的使用权,各土地领主又以同等形式分给下属,这样可以层层分下去,而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当时的家庭实际是家族,以家长为首,众兄弟、子孙多代同居,这种土地分配和家庭结构形式,在诗中都反映了出来。

  第十一至第十四句写播种。锋利的耒耜,从向阳的田地开播,种子覆土成活。“啊!多么锋利的耒耜!”“播下百谷就出芽!”在这赞叹声中饱含着欢欣,反映出金属(青铜)农具的使用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五至第十八句写禾苗生长和田间管理。“驿驿其达”,“厌厌其苗”,也是赞叹中饱含喜悦;“緜緜其麃”,表示精心管理,努力促进作物生长,表现了生产的热情。

  接下去三句写收获。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以“万亿及秭”形容露天堆积的谷物广大无边,表现丰收的喜悦。“万亿及秭”一句是全诗的转折处。此句以上是写农事,从开垦叙述到收获;此句以下则转人祭祀和祈祷,可以说是诗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前四句写制酒祭祀,是全诗的思想中心,表明发展生产是为烝祖妣、洽百礼、光邦国、养耆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报答祖先,光大家国,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这也是周代发展生产的根本政策。周代制酒主要用于祭祀和百礼,不提倡平时饮酒。末尾三句是祈祷之辞,向神祈祷年年丰收。《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后人多以此篇为不限于藉田祀神之用,与《丰年》诗大致相同,亦可为秋冬祀神之诗。

  全诗叙述有层次、有重点,初言垦,继言人,言种,言苗,言收,层层铺叙,上下衔接;至“万亿及秭”而承上启下,笔锋转势,言祭,言祷。在叙述中多用描写、咏叹,时或运用叠字、排比、对偶,押韵而七转韵,都使全诗的行文显得生动活泼,这在《周颂》中是相当突出的。对诗中所反映的农政思想,龙起涛《诗经本事》有一段评析文字很有参考价值,兹录于下:“此篇春耕夏耘,备言田家之苦;秋获冬藏,极言田家之勤。至于烝祖妣,洽百礼,供宾客,养耆老,于慰劳休息之中,有坚强不息之神焉,有合众齐力之道焉,有蟠结不解之势焉。是以起于陇亩之中,蔚开邦家之基;以一隅而取天下,其本固也,此之谓农战。”(朱守亮《诗经评释》引)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7299.html

湖边采莲妇

湖边采莲妇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小姑织白纻,未解将人语。 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重。 长兄行不在,莫使外人逢。 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小姑子在家纺织苎麻布,还不知道与人打交道。大嫂子去湖里采芙蓉,曲溪宽湖,荷叶千万重。你大哥外出远行,大嫂你别跟陌生人说话。要像秋胡的夫人一样,不受诱惑,要像松树高洁。注释⑴白纻:苎麻布。⑵将:与。⑶大嫂:兄嫂,文中指哥哥的妻子...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一作旧山,一作故人)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一作旧山,一作故人)
朝代:唐代 作者:赵嘏 原文: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柳风多潮未落, 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作者介绍 赵嘏 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

远游(二首选一)

远游(二首选一)
朝代:清代 作者:蒋士铨 原文: 初日照林莽,积霭生庭闱。 长跪拜慈母,有泪不敢垂; “连年客道路,儿生未远离; 力学既苦晚,可复无常师? 负籍出门去,白日东西驰; 远游幸有方,母心休念之。 儿食有齑粉,母毋念儿饥; 儿服有敝裘,母毋念儿衣。 倚闾勿盼望,岁暮儿当归。” 俯首听儿言,丁宁语儿知。 小妹不解事,视母为笑唬。 新妇亦善愁,含泪无言词。 繁忧未能语,匪但离别悲。 父车既已驾,我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