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许越成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槜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嚭向吴王求和。吴王打算答应他。
  伍员说:“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鄩,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注释
1、夫差: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儿子。夫椒:在今江苏吴县太湖中,即包山。
2、槜李:吴、越边界地名。今浙江嘉兴县一带。定公十四年,越曾大败吴军于此地。
3、越子:越王勾践。楯:盾牌。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4、种:文种,越大夫。太宰:官名。嚭:吴国大臣名,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
5、伍员:即伍子胥,吴国大夫。
6、滋:滋长。尽:断根。
7、过:夏朝国名,今山东掖县北。浇:人名。寒浞的儿子。斟灌:夏时国名,今山东寿光县东北。斟鄩:夏朝国名,今山东潍县西南。夏后相:夏朝第五代王,少康的父亲。后缗:夏后相的妻子。娠:怀孕。窦:孔穴。
8、有仍:国名,今山东济宁县。后缗是有仍国的女儿,所以逃归娘家。
9、少康:夏后相的遗腹子。牧正:主管畜牧的官。惎:憎恨。戒:警戒。
10、椒:浇的大臣。有虞:姚姓国,今山西永济县。庖正:掌管膳食的官。
11、虞思:虞国的国君。纶:地名,今河南虞城县东南。成:方十里。旅:五百人。伯:同“霸”。
12、女艾:少康臣。谍:暗地察看。季杼:少康的儿子。豷:浇的弟弟。戈:豷的封国。
13、长:助长。
14、不可食:吃不消。
15、姬:吴与周王朝同姓,姬姓国之一。
16、日可俟也:犹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7326.html

桐江作(四首选二)

桐江作(四首选二)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原文: 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 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 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作者介绍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

湖州贡焙新茶

湖州贡焙新茶
朝代:唐代 作者:张文规 原文: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相关翻译 注释 ⑴贡焙(音倍):制作贡茶的场所。⑵凤辇(音捻):皇帝的车驾。寻春:踏春、春游。⑶仙娥:美貌的宫女。御帘:皇帝、皇后用来遮避门窗的挂帘。⑷金钿(音店):首饰。⑸传奏:送上奏章,报告皇帝。紫笋:紫笋茶,唐代著名的贡茶,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和江苏宜兴的接壤处。... 相关赏析 鉴赏 ...

【商调】挂金索

【商调】挂金索
朝代:元代 作者:王玠 原文: 一更端坐,下手调元气。混沌无言,绝念存真意。呼吸绵绵,配合居中位。拨转些儿,黍米藏天地。  二更清净,心要常虚守。默默回光,照见无中有。赶退群魔,振地金狮吼。顷刻功成,便与天齐寿。  三更鸡叫,冬至阳初动。取坎填离,直向泥丸送。火运周天,炉内铅投汞。九转丹成,白雪飞仙洞。  四更安乐,万事都无想。水满华池,浇灌灵根长。静里乾坤,仙乐...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参考翻译 注释 回文:诗词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诗或词中之各句皆可颠倒读之并均能成诵,使一句化为两句,又两两成义有韵。对此种修辞手法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南朝梁刘勰,其《文心雕龙明诗》中云:“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馀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