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未明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关于的主题,《毛诗序》说:“《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掌计时的官员)不能掌其职焉。”古代学者意见分歧不多。今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反映劳动者对繁重劳役的怨愤。全诗三章,诗人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铺叙具体的劳动场面,或者诉说劳动如何艰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间出现的难堪而苦涩的场面来写:当一批劳累的人们正酣睡之际,突然响起了公家监工的吆喝声,催促着他们去上工。这时东方还没有一丝亮光,原来寂静的夜空,一下子被这叫喊声打破,劳工们一个个被惊醒过来,黑暗中东抓西摸,手忙脚乱,有的抓着裤管套上胳膊,有的撑开衣袖伸进双腿。一时间,乱作一堆,急成一团,真可谓洋相出尽。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监工的这一叫喊,劳工们竟吓得如此手脚失措呢?不消说,这是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受到残酷压迫的结果,日常只要稍不留意就会遭到公家处罚,受皮肉之苦乃是寻常之事。因此尽管还在黑夜,监工的一声吆喝,谁还敢怠慢一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殊的时刻,突出“颠倒衣裳”这一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典型细节,在两章诗中反覆叙写,一再渲染。通过这一强化,既画出了这伙苦力慑于淫威的惧怕心理,又写出了他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像牲口一样被驱使,没日没夜为主人劳作,却得不到丝毫人身自由。“颠倒衣裳”这一描写,清牛运震《诗志》以为“奇语入神,写忽乱光景宛然”,确实,它起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这两章看似平静的叙述,实际上已蕴藏着劳工们的不平之鸣,两章末句“自公召之”、“自公令之”,正透露出这些被劳役者已开始意识到——他们受苦受难的根源来自“公”。

  紧接着第三章便从他们当下的劳作写起。原来他们半夜被驱赶来是砍柳枝编菜园篱笆,监工的正瞪着可怕的大眼监视着。“狂夫”的称谓隐含着被劳役者对监工凶狠面貌的揭露和怨恨。末两句“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则是“东方未明”的延伸,点出这些被劳役的人们不但要起早,而且还要摸黑;这也不是偶然性的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穷年累月莫不如是。诗人由此拓展了此篇的内容,也暗示了被劳役者胸中的不满与反抗,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如同《魏风·硕鼠》歌唱的那样:“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据李塨《诗经传注》、方玉润《诗经原始》、丁以此《毛诗正韵》、王力《诗经韵读》等之说,此诗每章两韵:一、二句一韵,三、四句一韵。译诗韵脚从之。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7454.html

炀帝陵

炀帝陵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作者介绍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

帝台春·芳草碧色

帝台春·芳草碧色
朝代:宋代 作者:李甲 原文: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春草碧绿,郁郁葱葱,长满了南面的大路。暖风中花瓣乱舞,飞絮蒙蒙,也仿佛理解人的...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替你送行时没有酒也没有钱,规劝你饮一杯武昌的菩萨泉。低下头哪里泉水不能照见我?四方之地都如同这水中天。注释①酌:斟酒,饮酒,这里是以泉水代酒。王子立:苏轼弟子,苏辙的女婿。②四方:指各处;天下。... 相关赏析 鉴赏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的开头一、二句“送行无酒亦无钱...

独酌

独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