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主题

主题

作者:佚名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一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二 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三 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四 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8208.html

听琴

听琴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 寒雨萧萧落井梧,夜深何处怨啼乌。 不知一盏临邛酒,救得相如渴病无。 作者介绍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西江月

西江月
朝代:宋代 作者:张孝祥 原文: 盖未知其事,重为感叹,赋此 不识平原太守,向来水北山人。世间功业谩亏成。华发萧萧满镜。 幸有田园故里,聊分风月江城。西湖西畔晚波平。袖手时来照影。 作者介绍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

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

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
朝代:元代 作者:朱凯 原文: 第一折 (冲末扮杨景领卒子上,诗云)雄镇三关几度秋,番兵不敢犯白沟。父兄为国行忠孝,敕赐清风无佞楼。某姓杨名景,字彦明。父亲是金刀无敌大总管杨令公,母亲佘太君。所生俺弟兄七人,乃是平、定、光、昭、朗、嗣,某居第六。镇守着这三关,是梁州遂城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某手下有二十四个指挥使。今差孟良巡绰边境去了,天色将晚,不见回还。小校与我点上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