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代:唐代
作者:崔道融
原文: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注释⑴西施滩: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⑵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
段解
作者:佚名
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秦军兵临城下。
第二段:太子丹请计,荆轲提出以“樊将军首”为信物,太子丹不忍。为下文设置悬念。
第三段:故事的发展。荆轲私见樊於期,说出一箭双雕之计。樊於期知恩图报,为荆轲之计而自刎,其言行令人叹惋。
第四段:太子悲恸,荆轲之计实现第一步。
第五段:得到刺杀秦王的利器。
第六段:配备秦武阳为助手。
第七段:交代荆轲迟发的原因。
第八段:怒叱太子。
第九段:易水诀别。“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刺秦”准备中的高潮。
第十~十一段:荆轲为达刺杀目的,贿赂秦王宠臣,表达忠心,从而得以见秦王。
第十二段:荆轲的目的达到,秦王接见燕使。
第十三段:顾笑武阳。
第十四~十六段:以上是故事的高潮:图穷匕现,荆轲刺杀秦王,秦王惶急反抗。这一部分描写人物生动形象,荆轲的勇猛无畏,秦王的狼狈惊慌,群臣侍从的失态无奈,无不跃然纸上。
第十七段:荆轲倚柱笑骂。
第十八段:结局:荆轲被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