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代:宋代
作者:曾巩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自幼生活贫苦。早年他立下了济世的壮志,曾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每次做官的时间都不长。最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亲自从事耕作。尽管他常常不免于冻饿,但他拒绝与统治集团合作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9月,是时诗人陶渊明63岁,诗人有感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于是总结归纳自己的人生,也旨在表达自己脱俗的节操,便为自己写下了这篇祭文。三个月后,诗人逝世。 1、 周世伟.大学语文新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95页 2、 刘畅 米清清.古代汉语(第四册)辅导及习题精解.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