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札记

札记

作者:佚名

  柳子少年得志,弱冠之年就在京师学人中享有盛名,后来一举高中博学鸿辞科的进士。博学鸿辞科竞争极为激烈,是诸试中最为难考的。而一旦得中,按朝廷规定是可以直接委任实缺,成为治理一方的最高长官。

  本来柳子的仕途是一帆风顺的,可他不小心被拉入了当时风头正劲的王叔文集团。王氏有改革思想,但他不该参与皇子的夺嫡之争。结果他全力反对的皇子李纯上台了,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宪宗。由此而来,王氏只能以死相谢。但柳子受到王氏的牵连,原本大有所为的政治前途就此完全被毁掉了。

  从京师高官被贬到湖南永州当一个州司马,按理来说还不算太惨。但柳子的心中落差是巨大的。也许柳子百思不得其解,为自己不意之间摊到这种厄运而悔恨交加。作为精通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大师。柳子的反思当然会有别于凡夫俗子的以头抢地、自暴自弃或是以酒消愁了。

  在永州郊外的一个水流不大,有着峻急坻石,且幽邃浅狭的小溪边柳子安下了家。也许心中有被贬来湘,无处倾诉之苦,柳子于是自嘲自己是以“愚”触罪了天子。于是给这里的溪、丘、泉、沟、池、堂、亭、岛这八个景物都加上一个“愚”字。也许在柳子的心中,一个有着美好政治前途的年青朝廷高官,一下子落到了边远地区小司马,不是源自自身的“愚”又是什么呢?但要在八种景物上都加上一个“愚”字。可见柳子内心的痛悔是有多么深重了。

  柳子是饱读书的大才子。既然谈到了“愚”,他那“穿穴古今”的本事就极大的发挥了出来。《论语》中卫国大夫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就连孔子也称赞过他的政治智慧和处事的练达。一般人能学到宁武子的智,也无法达到他身处乱世的“愚”。据此宁武子的“愚”当然不是愚笨,而是大智若愚了。孔子说颜子“终日无违如愚”。但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颜子能闻一而知十。聪明的子贡也自叹只能闻一以知二。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为了安慰子贡,孔子把自己也给捎上了。

  能借古论今,柳子大概就不再那么伤感了。宁武子和颜子虽有愚名,但都不是真愚。身处逆境的柳子极为幽默,一句“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有过愚名的大人物都被排除了,这个“愚溪”的专利权也就非我柳子莫属了。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铿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最后,柳子言及愚溪带给他的快乐。每读至斯,东商都觉得小小的愚溪正是柳子高洁人品,清雅志趣的写照。一个满腹经纶,志向高远的大家,在巨大的政治挫折之后,竟然在山水之间找到寄情和排解的天地。柳子“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圣人说“智者乐水”,真是一点也不假!一个真正的大家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就会彰显出他神圣的政治使命和豁达宽广的心胸。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9605.html

正气歌

正气歌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

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

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摘花销恨旧风流。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 ,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重新反复回忆,释放自己的情怀。想当初曾与思念之人有过美好的风流往事。(回忆)那美丽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离去(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只空空留下那娇小的鞋痕在长...

终身误

终身误
朝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原文: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相关翻译 注释 (1)金玉良姻: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

客中初夏

客中初夏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注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北宋司马光的名句。而今许多人把“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