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九日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词写重阳节有感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现今亦是“老人节”了。词中抒写了重阳节时伤秋思归的意绪,满篇衰飒之气,有悯时伤世之慨。上片写重九前夕风雨乍起,兴起悲秋情怀;下片写重九登临的冷落,抒写游子愁怀和怀乡思归之情。上片前六句连用两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典故,婉抒内心之枨触。将两典释清,全词之意脉便可理顺。“戏马台前”用南朝宋武帝北伐事。东晋末年,刘裕曾统率大军北伐,一度破南燕,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也曾收复过洛阳和长安。南宋时期,基本上是投降派占上风,抗战派受压。虽然也有过短时的抗战局面,但都是雷声大,雨点稀,或所用非人,或遇挫则退。一次大的胜仗也打过。所以,坚决主张北伐并取得过辉煌战绩的刘裕便成了南宋爱国文人心向往之的楷模。辛弃疾便不止一次在词中歌颂过此人。“采花篱下”用陶渊明毅然归隐而在重阳日采菊之事。前一典故志在提倡北伐,振兴国威,收复中原,重整河山。后一典故则因不得志而归隐。一入世、一退隐,看似矛盾,实则正是南宋时期许多文人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把握信这一点,便可顺利理解此词了。“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两句有弦外之音,有衰世难以挽回之意。下片开头两句切合重九来写,“空对洒”,写其心情极主的忧郁感伤。“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与上片“都不是登临时候”相呼应,写出国势每况愈下的深愁。全词情调凄绝,透露出一种末世的哀伤情调。《铜喜鼓书堂遗高》评曰,用事用意,搭凑得瑰玮有姿,其高淡处,可与稼轩比肩。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20355.html

卜算子·兰

卜算子·兰
朝代:宋代 作者:曹组 原文: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寇准读书

寇准读书
朝代:宋代 作者:佚名 原文: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

踏莎行·候馆梅残

踏莎行·候馆梅残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