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我来牛渚赏析二

赏析二

作者:佚名

  上阕写作者登临牛渚时的所见所思。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意思是说:来到牛渚,登上了这高高的山头,纵目远眺,旅途中的劳顿和寂寞一下子扫除净尽,顿时觉得胸怀开阔,心情舒畅。这样起笔自然而真实。吴渊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主战派人物,来到采石之战的旧地,面对浩荡的长江,精神怎能不为之一振!“客里襟怀如豁”,这既是登高临远的瞬间感觉。也是词人博大胸怀的形象写照。接下去五句,写眼中所见:牛渚山上的“燃犀亭”高高地耸立,不知是谁把它安设在最奇险的地方。千百年来独自占有这高峻的地势,看到它的人无不感到极度的愁苦。从燃犀亭上放眼望去,长江中波涛翻腾,白浪相逐,犹如鲸鱼奔窜。汀岸上牛渚至金陵一带,山势雄伟,好似猛虎盘踞。这种险要完全是自然形成,并非人工安排。人写燃犀亭,写山,写水,笔力劲健,气势奔放,像舒展开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境界雄浑而阔大。这五句偏重于对客观景物的渲染和描绘,但从中表现词人的爱国激情。上阕的最后两句“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是从眼前山势引出的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作者仅用十个字便概括了当年的采石之战。赫赫的战功,光辉的战例,是一曲民族正气的颂歌。它也鼓舞一切有为之士,投身到抗击金人贵族集团的斗争中去。

  词的下阕追怀古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对当今的感慨。换头“追念”以下三句,紧紧承续上阕,由重大的历史事件联想到古代的英雄豪杰。“照水然(同‘燃’)犀”与上阕提到的“危亭”(即燃犀亭),用了同一个典故,都是指东晋温峤燃犀角照看采石矶下水怪的故事。据《晋书·温峤传》记载:温峤路经牛渚采石矶,听当地人说矶下水中多妖怪,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车马着赤衣者”。后人常用“燃犀”来形容洞察奸邪,温峤便是一个勇于诛除邪恶的人。当初他曾在北方抵抗刘聪、石勒的骚扰,南下后又与庾亮等讨伐王敦,平定苏峻等人的叛乱。诗人登临采石,追念温峤,把他视为抗击外患、平定内乱的英雄,在这里征引典实,显然是“古为今用”。作者用典之后.接着便展开议论:要做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就应当像温峤那样,做出一番定国安邦的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一切未必会尽如人愿,理想和现实之间总存在着距离和矛盾。诗人在追怀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之后,思想不能不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来。至此。作品由雄壮转为忧愤。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看一看自己鬓发已经斑白;再看一看当今形势,淮水流域,天昏地暗。烟云弥漫,战事未休,这正是令人极为哀痛的时候。“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三句,写得沉郁顿挫,这是词人对国势政局的形象化描述,也是词人忧心如焚的悲歌。

1、 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86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20451.html

【南吕】香遍满 闺情

【南吕】香遍满 闺情
朝代:元代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鸾凰同聘,寻思那时忒志成。谁信今番心不定,顿将人来薄幸。可怜无限情,也似纸样轻,把往事空思省。  【懒画眉】花开花谢闷如醒,日远日蔬冷似冰,眼前光景总凄清。漫水流花径,庭院黄昏门半扃。  【挂梧桐】谩教人忆茂陵,调琴谁共听?少个知音,斗帐沉烟冷。孤眠最若,怕良宵永,这样凄凉如何教我捱到明。心肠纵然如铁硬,苦也思量,扑扑簌簌泪倾。...

蝶恋花(佳人)

蝶恋花(佳人)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学画鸦儿犹未就。眉尖已作伤春皱。 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参考翻译 译文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参考赏析 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