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

朝代:宋代

作者:叶绍翁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②萧萧:风声。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④挑:挑弄、引动。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相关赏析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应读“xiàn”而不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

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

作者介绍

叶绍翁 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夜书所见 | https://gushi.facekun.com/845.html

【双调】水仙子_赋妇人染红

【双调】水仙子_赋妇人染红
朝代:元代 作者:周文质 原文: 赋妇人染红指甲 凤华香染水晶寒,碎系珊瑚玉笋间,想别离拄齿应长叹。污檀脂数点斑,记归期刻损朱阑。锦瑟弦重按,杨家花未残,为何人血泪偷弹? 柔荑春笋蘸丹砂,腻骨凝脂贴绛纱,多应泣血淹罗帕。洒筼筜赪素甲,抹胭脂误染冰楂。横象管跳红玉,理筝弦点落花,轻掐碎残霞。 丹枫软玉笋梢扶,猩血春葱指上涂,偷研点易朱砂露。蘸冰痕书绛符,摘蟾宫丹桂扶疏。潮醉甲霞生晕...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前灯火闪烁,快到黄昏,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鹧鸪声响起的地方住着数户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潇湘道上喜逢故人。  少年时也曾学诸葛亮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风度潇洒镇定自若地指挥千军万马与敌鏖战。如今虽然...

闺怨二首·其一

闺怨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沈如筠 原文: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注释伏波营:“伏波”是将军的封号。此处用的原意:平乱的军队。... 相关赏析 鉴赏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臻,一往情深。这是一个皓月当...

【南吕】金字经_菊边细切银

【南吕】金字经_菊边细切银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原文: 菊边 细切银丝鲙,笑簪金凤毛,酒污仙人白锦袍。教,玉人吹玉箫。木兰櫂,月明杨柳桥。 别情 鉴影羞眉月,枕痕融脸霞,不见才郎憔悴煞。他,暮春方到家。别时话,灞桥杨柳花。 客西峰 夜礼天坛月,晓餐仙洞霞,客至西峰小隐家。茶,翠岩口碧牙。松阴下,石苔铺紫花。 海印方丈 海印波心月,塔铃天外风,一点圆明法空。红,烛花天垂玉虫。梨云梦,小窗梅影重。 鸿山杨氏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