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四·马说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

作者:佚名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例: 策之不以其道。
策: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例: 虽有千里之能。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9.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是
【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代词)
【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 (的,助词)
【以】
不以千里称也 (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 (用)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或】
或以为死 (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易】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改变)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交换)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
称——以...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才美——才能,美貌
见——“见”通“现”,显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样的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握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特殊句式
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9399.html

【双调】春闺怨

【双调】春闺怨
朝代:元代 作者:乔吉 原文: 雪月风花收拾够也,用心用力这时节,担儿上一担担风月。途路赊,步步些些。不系雕鞍门前柳,玉容寂寞见花羞,冷风儿吹雨黄昏后。帘控钩,掩上珠楼,风雨替花愁。 黑海春愁浑无处躲,嫩香腻玉渐消磨,瘦呵也不似今春个。无奈何,自画双蛾,添得越愁多。薄命儿心肠较软,道声去也泪涟涟,这些时攒下春闺怨。离恨天,几度前,羞见月儿圆。 作者介绍 乔吉 乔吉(1280?~1345) 元...

三月晦日偶题

三月晦日偶题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原文: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相关赏析 赏析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

寒食夜有寄

寒食夜有寄
朝代:唐代 作者:韩偓 原文: 风流大抵是伥伥,此际相思必断肠。 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 作者介绍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

春夕

春夕
朝代:唐代 作者:崔涂 原文: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不停地流走,花儿不断地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家乡的来信动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