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饴甥对秦伯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鲁僖公十五年十月,晋国的阴饴甥会见秦伯,两国在王城结盟。秦穆公问他:“你们晋国内部意见和协吗?”阴饴甥说“不和。小人以失去国君为耻,又因丧失亲人而悲伤,不怕多征赋税,舍得花钱添置武器盔甲,并且拥立太子姬圉继任国君。他们说:‘宁肯奉事戎狄,也得报这个仇。’君子则爱护自己的国君,但也知道他的罪过。他们也不怕多征赋税... 赏析 阅读全文
庄辛论幸臣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战国策·楚策四》记载的这一段史实,讲述的是庄辛见到楚襄王,大胆直言,规劝襄王终日与幸臣为伍,淫逸奢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襄王不但不听庄辛的忠言劝告,反而恶语相向,庄辛预料楚国必亡,于是避祸于赵国。秦果然攻克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亡藏匿在城阳,楚国几乎遭到亡国之祸。于是,楚王派人招回了庄辛。庄辛以由小而大... 赏析 阅读全文
庄辛论幸臣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我听俗语说:“看到兔子后,才想到呼唤猎犬捕捉。也不算太晚。在一些羊逃跑之后,立即去补修羊圈,也还不算太迟”。我过去听说汤王,武王。起初只有一百多里的地方,而能够兴盛起来;桀、纣有了天下,而免不了要灭亡。今楚国的地方虽然小,但是截长补短,一共算起来,还有好几千里,何止一百里呢? 大王您难道没看见蜻蜓么?六只... 赏析 阅读全文
雝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周王室虽然还不能如后世中央集权王朝那样对全国进行牢固有效的控制,但周王毕竟身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诸侯们还是要对之尽臣下的职责;实质性者如发生兵事时的勤王,礼仪性者如祭祀时的助祭。这首的开头写的便是诸侯助祭的情况。 因后世有肃穆一词,往往容易导致诗中“肃肃”、“穆穆”属同... 赏析 阅读全文
雝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一路行进和睦虔诚,到达此地恭敬祭享。各国诸侯相助祭祀,天子居中盛美端庄。赞叹声中献上大雄牲,助我祭祀陈列在庙堂。伟大先父的在天之灵,保佑我孝子安定下方。人臣贤能如众星拱月,君主英明更举世无双。安定朝邦能德感天庭,今世盛明更子孙永昌。安我心赐予年寿绵绵,又助我享受吉福无疆。求保佑先父灵前长歌,求保佑先母灵前高唱... 赏析 阅读全文
季氏将伐颛臾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 赏析 阅读全文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 赏析 阅读全文
载见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和《周颂·雝》相同,《周颂·载见》也是写助祭的,只是祭祀对象和描写重点有所不同。 《载见》的祭祀对象是武王,《毛序》谓“始见乎武王之庙也”,朱熹《诗集传》亦云“昭考,武王也”,后世诸家于此无异辞。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 赏析 阅读全文
载见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诸侯开始朝见周王,请求赐予法度典章。龙旗展示鲜明图案,车上和铃叮当作响。缰绳装饰金光灿灿,整个队伍威武雄壮。率领诸侯祭祀先王,手持祭品虔诚奉享。祈求赐我年寿绵绵,神灵保佑地久天长,皇天多福无边无疆。诸侯贤德大孚众望,安邦定国如意吉祥,辅佐君王前程辉煌。 注释⑴载:始。辟王:君王。⑵曰:发语词。章:法度。⑶旂(qí)... 赏析 阅读全文
齐桓晋文之事结构层次 结构层次 作者:佚名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 赏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