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 / 冬景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 / 冬景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点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点评
点评 作者:朱德才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及注释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一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上片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英译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英译
英译 作者:佚名 Riverside DaffodilsSu Shi Drinking at Eastern Slope by night,I sober, then get drunk again.When I come back, it's near midnight,I hear the thunder of my houseboy's snore;I knock but no one answers the door.What can I do but, leaning on my cane,Listen to the river's refrain? I long regret I am not master of my own.When c...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译文及注释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东坡:在...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创作背景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不同的苏轼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大致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作于儋州。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为该词加的标题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认为此词”绍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刘石《苏轼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评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评析
评析 作者:佚名 上片  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的一道风景线。此词即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