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五首·其一赏析

书愤五首·其一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

书愤五首·其一译文及注释

书愤五首·其一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  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  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  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  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 ...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创作背景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据晏几道在《小山词·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女。”晏每填一词就交给她们演唱,晏与陈、沈“持酒听之,为一笑乐”。晏几道写的词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可见晏跟这些歌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有“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之句,写的就是歌女...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赏析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在作者众多的怀念歌女词中更有其独到之处。全词共四层: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为第一层。这两句首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如不仔细体味,很难领会它的真实含义。其实是词人用两个不同场合中的感受来重复他思念小苹的迷惘之情。由于他用的是一种曲折含...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英译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英译
英译 作者:佚名 Riverside Daffodils Awake from dreams, I find the locked tower high;Sober from wine, I see the curtain hanging low.As last year spring grief seems to grow.Amid the falling blooms alone stand I;In the fine rain a pair of swallows fly. I still remember when I first saw pretty Ping,In silken dress embroidered with two hear...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译文及注释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宿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琵琶轻弹委委倾诉相思。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注释⑴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

画眉鸟创作背景

画眉鸟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这是首创作时间不详,学术界流传三种说法:   景祐三年(1036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间;   庆历八年(1048年)至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间;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至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二十三日,其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   作者在晚年曾经多次提出辞官,但均未获得允许。特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久居庙堂、羁鸟...

画眉鸟赏析

画眉鸟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的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

画眉鸟译文及注释

画眉鸟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一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 :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 译文二千百声的鸟的鸣叫声,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赏析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 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一“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她粉汗微融,透过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