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 赏析 阅读全文
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後山妾薄命之意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王夫人名为清惠,是宋朝后宫中的昭仪。南宋灭亡时,她跟随宋恭帝作为俘虏北上,在汴京驿壁上题词《满江红》。文天祥囚居金陵 ,偶然读到这词,认为词中“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可以商酌,写了这首和词。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燕字暗指作者自己被囚于燕京的岁月。回忆起年轻时中状元出仕宋王朝的青年美事 ,正如美人乘鸾... 赏析 阅读全文
菩萨蛮·芭蕉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咏物词发展到南宋已进入成熟期,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更重视写作技巧和形式类。与北宋的咏物词相比较,南宋咏物词更具有一种幽微细腻的特色,虽然不容易看出其寄托所在,但更富有朦胧美。张鎡的这首词就能够将作者内心的情思同作品外化的意象融合无间,使读者若有所悟又难以名状。 词的上片集中刻画了芭蕉独特的风姿和品格。起句从芭蕉... 赏析 阅读全文
菩萨蛮·芭蕉译文 译文 作者:佚名 芭蕉并不以绚丽多姿的花朵来展露风流,只在烟雨空濛的时刻撩拨人们的情思。一身绿衣伸展特有的潇洒风韵,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 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象是在我面前铺开的文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句呢!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明月已升到中天,寒气袭人,还是回屋去吧! 赏析 阅读全文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赏析二 赏析二 作者:佚名 刘过词能够在辛派阵营中占据重要一席,并不仅仅是因为那些与辛弃疾豪纵恣肆之风相近的作品,还在于那些豪迈中颇显俊致的独特词风,正如刘熙载所说:“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着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艺概》)此词就是这么一首具有独特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登临名作。作者借重过武昌南楼之机,感慨时事,抒写昔是今非和... 赏析 阅读全文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赏析一 赏析一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名作,后人誉为“小令中之工品。”工在哪里?此写秋日重登二十年前旧游地武昌南楼,所见所思,缠绵凄怆。在表层山水风光乐酒留连的安适下面,可以感到作者心情沉重的失落,令人酸辛。畅达流利而熟练的文辞描写,和谐工整而圆滑的韵律,都好似在这酒酣耳热纵情声色的场面中不得不挂在脸上的笑容,──有些板滞不太自然的笑容。 这淡... 赏析 阅读全文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我作一首词,我便当场创作此篇。时为八月五日。 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我眼前满... 赏析 阅读全文
禾熟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作者孔平仲曾多次遭受贬谪,做过地方官吏。对农村的熟悉与了解,使他能够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农村风光;而对官场的厌倦情绪,也正好借这野朴的乡村风俗得到淘洗与宽慰。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1473页 . 赏析 阅读全文
禾熟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据钱钟书《宋诗选注》,清初著名画家恽格(寿平)曾借此诗题画。 首句“百里西风禾黍香”,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诗人或骑马、或乘车、或登高,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那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翻浪涌,香气袭人。面对此境,诗人为之深深陶醉。 “鸣泉落窦谷登场”一句,... 赏析 阅读全文
禾熟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阵阵西风,吹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溅溅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只有它———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 注释①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②鸣泉:淙淙鸣响的泉水。③ 窦:此指水沟。④ 了:了却。⑤ 啮(niè):同“嚼”,啃、咬。原作“齧”。 1、 ... 赏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