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注释二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及注释二 作者:佚名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

谏太宗十思疏衍生成语

谏太宗十思疏衍生成语
衍生成语 作者:佚名 居安思危: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载,承载;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二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二
赏析二 作者:佚名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现象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 作者:佚名 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通“毋“,不要 措词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 貌:指表面上。心:指内心里。2.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 下:居……之下。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3.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权。居域中之大 大:重大的位置。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择善而从之 善:...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作者:佚名   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   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送梓州李使君鉴赏

送梓州李使君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

送梓州李使君译文及注释

送梓州李使君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⑴梓州:《唐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⑵壑(hè):山谷。⑶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

夜雪句解

夜雪句解
句解 作者:佚名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

夜雪鉴赏

夜雪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