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稚川山水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山水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别有寄意。此诗即是一例。

  这首题咏稚川山水的小诗,写得风光如画,感情充沛。稚川,所在不详。从诗中描绘的境界看,像是江南山水之乡。戴叔伦曾先后在新城(今浙江富阳)、东阳(今浙江东阳)当过县令,诗中所咏山水,或在两地中某一处。

  前两句即景描写,由近及远。“松下茅亭五月凉”,松下茅亭是诗人观赏稚川山水的立足点和题咏之处。时值仲夏,天气已开始有些暖热,而苍松覆盖下的茅亭却依然凉意袭人,为览眺这一带的山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场所。从下文“行人”之语推测,诗人大概是行旅路经此地,在茅亭歇脚。这就更给这次览眺增添一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是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和远景。近处有江流,对岸有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一点,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时近傍晚,汀沙云树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的色调。这两句以茅亭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有山有水,有风景有人物(诗人自己就在画中)的稚川山水画。“晚”字暗引出下文的乡思,笔法浑然无迹。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秋风思”用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蓴羹、鲈鱼脍,遂命驾归江东的典故,借指乡思,与上文“五月”实写的季节并不矛盾。两句是说,自己这个奔驰道途的客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现在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那座朝夕相伴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戴叔伦是润州金坛人,其地有山有水。江南山水有共同特点,在客处旅途乡思无限的情况下,忽见“隔水青山似故乡”,恰似他乡遇故知,其不期而遇的欢喜和亲切感,自不待言。而深究其里,所谓“似”,也只是差似而已。正因为怀着“无限秋风思”,遂不觉移情于景,感到对岸青山似曾相识,而觉其“似故乡”了。而一旦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对故乡的思念。总之,末句所抒写的虽只是瞬间的感觉和联想,却既有似曾相识的神往,又含不期而遇的欣喜,甚至还有虽“似故乡”而终非故土的喟叹。感情内涵相当复杂。

  如果说,前两句堪称“诗中有画”,那么后两句却是画笔所不能到的诗的意境。画面上可以出现行人遥望隔水青山的形象,但却画不出行人心中的“无限秋风思”,更无法画出怀着无限乡思的行人面对隔水青山时所引起的联想和复杂微妙的思绪。

  山水画之所以不能代替山水诗,就在于它缺乏抒情的直接性。这首题咏山水的诗之所以成为诗而非画,正在于三、四句融铸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其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1021.html

鹧鸪天·杨柳东塘细水流

鹧鸪天·杨柳东塘细水流
朝代:清代 作者:蒋春霖 原文: 杨柳东塘细水流,红窗睡起唤晴鸠。屏间山压眉心翠,镜里波生鬓角秋。 临玉管,试琼瓯,醒时题恨醉时休。明朝花落归鸿尽,细雨春寒闭小楼。 相关翻译 注释 ①玉管:毛笔的美称。②琼瓯(ōu):美酒。... 相关赏析 赏析 此词借景抒情。上片写景。东塘杨柳,春波细流,红窗睡起,枝上鸣鸠,山压翠眉,鬓角生秋。下片抒情。时临玉管,或试琼瓯,醒时题恨,醉时便休。“明朝落花归...

蝶恋花·送春

蝶恋花·送春
朝代:宋代 作者:朱淑真 原文: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楼外的垂杨千丝万缕,似乎想借此系住已然远去的春日。在那和风而舞的杨柳,仿佛想要随春而去,找到春天的归宿。春残之时,花落草长,鲜绿覆满山川。只听到远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杜鹃即使无情,...

唐太宗吞蝗

唐太宗吞蝗
朝代:唐代 作者:吴兢 原文: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

鹧鸪天

鹧鸪天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樽俎风流有几人。当年未遇已心亲。金陵种柳欢娱地,庾岭逢梅寂寞滨。 樽似海,笔如神。故人南北一般春。玉人好把新妆样,淡画眉儿浅注唇。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