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前人评清真词,多认为其词之风格为富艳、典丽,细密多变,但这首词作却写得颇为明快晓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相思之情叙写得相当动人。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首二句,词人描述眼中所见之情景,西下的夕阳,余晖透过树叶,把斑驳的阳光洒在水面上;再往前看,江水翻卷着细浪缓缓地迤逦而去。这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为思念之情缠身的词人,恰逢薄暮时分,更觉愁思难耐,悠悠不尽的愁思,亦如眼下流淌不绝的江水。后四句:“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原来此时词人是伫立在桥上。词人目光迎着刺眼的秋风,凭栏远眺,疑望着黄昏时分华灯初上的闹市,久久没有离去。词作上片,词人的笔触侧重描绘室外,以粗细结合、浓淡相宜的笔墨勾勒出一幅黄昏夕阳之下,一位为相思所苦者,久久伫立桥头,迎着萧瑟秋风,疑神远眺的情景。第三句中“酸风射眸子”,系借用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句子:“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李诗是叙写金铜仙人离汉宫之凄婉情态,词人借用此句,不无借此表露自己思念的悲苦之情。

  词作下片,词人的笔触转而叙写室内情景。“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此时已是夜阑人静,词人也已回到屋中,伴随他的是古屋寒窗,他辗转反侧,为思念之情所困扰,无法入眠,井栏上坠落下的梧桐叶声,不时地传入耳际。词人描述眼中幽凄的环境和卧听萧萧落叶,正映衬了自己的孤寂与思慕之苦。后四句:“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萧娘”,唐人以之为女子泛称,犹男子为“萧郎”。后亦沿用。唐诗人元稹《赠别杨员外巨源》诗:“揄扬陶令缘求酒,结托萧娘只在诗”。这四句是说,夜不成寐,辗转反侧,都是为了思念心上之人。思念至极,不顾天寒,起而挥笔倾泻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再三”二字,极言天寒犹不能阻拦自己。

  陈洵《海绡说词》论此词曰:“桥上则‘立多时’,屋内则‘再三起’,果何为乎。‘萧娘书一纸’,惟己独知耳,眼前风物何有哉。”可参考。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3462.html

杂剧·西游记·第二本

杂剧·西游记·第二本
朝代:元代 作者:杨景贤 原文: 绛坛宝日丽璇霄淑景当空午篆高 三殿尽如灵宝界诸天齐降紫宸朝 第五折诏饯西行 (虞世南上,云)物估人烟万里通,皇风清穆九州同。未能奏上甘棠赋,先献商霖第一功。小官虞世南。奉观音佛法旨,荐陈玄奘于朝,小官引见天子。京师大旱,结坛场祈雨,玄奘打坐片时,大雨三日。天子赐金襕袈裟,九环锡仗,封经一藏,法一藏,轮一藏,号曰"三藏法师"。奉圣旨,驰驿马赴...

偶题

偶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朝...

寒食上冢

寒食上冢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参考翻译 译文 小路可真是细长!高桥不用倚扶吗?远处山上的枫叶朦胧色淡,麦田边的小屋显得很孤独。野草一夜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清明后梨花会生长,到这个季节我很思念你。……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