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二首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5281.html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

【商调】集贤宾_退隐捻苍髯

【商调】集贤宾_退隐捻苍髯
朝代:元代 作者:王德信 原文: 退隐 捻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抱孙孙儿成愿足,引甥甥女嫁心休。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笑频因酒醉,烛换为诗留。 【逍遥乐】江梅并瘦,槛竹同清,岩松共久,无愿何求!笑时人鹤背扬州,明月清风老致优,对绿水青山依旧。曲肱北牖,舒啸东皋,放眼西楼。 【金菊香】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相关翻译 注释 ①诗题一作“武城春寒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武威:即凉州。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晋昌:即瓜州,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②岸雨:一作“片雨”。③敝裘(bìqiú):破旧的皮衣。敝:...

昭君怨

昭君怨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人面不如花面。花到开时重见。独倚小阑干。许多山。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说道梦阳台。几曾来。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