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内容结构

内容结构

作者:佚名

  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绍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第二段):写登泰山的经过。这部分先叙述从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着写登山过程,再写到达山顶时所见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观日出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见泰山的冬季景色。。

  第五部分(第六段):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个描写重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6774.html

【双调】清江引_梦回昼长帘

【双调】清江引_梦回昼长帘
朝代:元代 作者:钱霖 原文: 梦回昼长帘半卷,门掩茶蘼院。蛛丝挂柳棉,燕嘴粘花片,啼莺一声春去远。高歌一壶新酿酒,睡足蜂衙后。云深鹤梦寒,石老松花疾。不如五株门外柳。春归牡丹花下土,唱彻莺啼序。戴胜雨余桑,谢豹烟中树,人困昼长深院宇。恩情已随纨扇歇,攒到愁时节。梧桐一叶秋,砧杵千家月,多的是几声儿檐外铁。 ...

春残

春残
朝代:唐代 作者:翁宏 原文: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

【双调】水仙子 怨别离

【双调】水仙子 怨别离
朝代:元代 作者:王爱山 原文: 凤凰台上月儿弯,烛灭银河锦被寒。谩伤心空把佳期盼,知他是甚日远?悔当时不锁雕鞍。我则道别离时易,谁承望相见呵难!两泪阑干。  凤凰台上月儿偏,和泪和愁闻杜鹃。恨平生不遂于飞愿,盼佳期天样远,月华凉风露涓涓。欹单枕难成梦,拥孤衾怎地眠?两泪涟涟。  凤凰台上月儿斜,春恨春愁何日彻?桃花零落胭脂谢,倏忽地春去也,舞翩翩忙煞蜂蝶。人去了...

小镇西(仙吕调)

小镇西(仙吕调)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久离缺。夜来魂梦里,尤花殢雪。分明似旧家时节。正欢悦。被邻鸡唤起,一场寂寥,无眠向晓,空有半窗残月。 作者介绍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