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此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还(茂、昌)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诗义会通》)。

  全诗句句用韵,每章一韵,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还、间、肩、儇为韵;次章茂、道、牡、好为韵;末章昌、阳、狼、臧为韵,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组成“富韵”,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参差句法,造成了舒缓的音节,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在《诗经》中堪称佳作。方玉润《诗经原始》引章潢的话评论说:“‘子之还兮’,己誉人也;‘谓我儇兮’,人誉己也;‘并驱’,则人已皆与有能也。寥寥数语,自具分合变化之妙。猎固便捷,诗亦轻利,神乎技矣。”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7883.html

行香子(述怀)

行香子(述怀)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送菊

送菊
朝代:宋代 作者:胡铨 原文: 卧病高秋留海浦,明日重阳更风雨。 杜门不出长苍苔,令我天涯心独苦。 篱角黄花亲手栽,近节如何独未开。 含芳閟采亮有以,使君昨暮徵诗来。 凌晨试遣霜根送,畚玉虽微甚珍重。 极知无意竞秋光,往作横窗岁寒供。 忆我初客天子都,西垣植此常千株, 结花年年应吹帽,始信南邦事尽殊。 愿得封培自今日,何间朱崖万家室。 秋香端不负乾坤,但愿箫管乱畴匹。 归去来兮虽得归,念...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 一作:走;似 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 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宝塔宛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