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对于周人来说,岐山是一圣地:“周之兴也,鸑鷟(yuè zhuó即凤凰)鸣于岐山。”(《国语·周语》)周人一系传至古公亶父,居于豳地,“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去豳,度漆、沮。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史记·周本纪》)古公之前,后稷、公刘二位也是功勋卓著,《国语》之所以取岐山为周人兴起的圣地,似是极度推崇古公之仁,从上引文可见,古公不仅仁爱本族,而且推仁爱于一再侵犯于己的异族,自然更是难能可贵,因而也更具备后世儒家所定的圣人品格。

  《天作》是周颂中少有的提及具体地点的作品(另一篇是《潜》),它写出了岐山。《毛序》说它是“祀先王先公”,朱熹《诗集传》则指为“祭大王之诗”,都认为祭祀的对象是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季明德语,认为是“岐山之祭”,即《天作》的祭祀对象是岐山。其实,岐山是古公至文王历代周主开创经营的根据地,其后的伐商灭纣便是在此积蓄了力量。《天作》这首诗,应该既是祭圣地,同时又是祭开创经营圣地的贤明君主的。由于岐山之业为古公开创,而文王后来由此迁都于丰,故《天作》应是在岐山对古公至文王历代君主进行祭祀的诗。至于行祭之人,则非文王的继承人武王莫属。

  “天作高山”,强调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周人重视天赐,视为吉祥,连婚娶亦是如此:“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天赐岐山之后,在这根据地上积蓄力量尚须人为,诗中便主要写这一过程。之所以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岐山九世周主最杰出的代表。灭商虽然完成于武王,但文王之时已显示出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纣王囚文王于羑里,只能延缓而无法阻遏这一历史发展。岐山圣地经营到文王之世,已为武王积蓄了足以灭商的雄厚实力,包括姜尚这样足以辅成伟业的贤臣。“岐有夷之行”,分明是先王开创的一条通向胜利之路。

  将对圣地、圣人的歌颂融为一体,着力描写积蓄力量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天作》一诗,便如大河滔滔,飞流直泻,既显庄严,又富气势。短短七句,有如此艺术效果,可见诗歌作者的非凡手笔。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7989.html

春昼回文

春昼回文
朝代:唐代 作者:李涛 原文: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纱窗避著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 相关翻译 注释 ①回文: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②蒙纱的窗户。唐刘方平《春怨》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宋柳永《梁州令》词:“梦觉纱窗晓,残灯掩然空照。”元张可久《一半儿·梅边》曲:“枝横翠竹暮寒生,花淡纱窗...

徐孺子祠堂

徐孺子祠堂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原文: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参考翻译 注释 ①徐孺子:东汉徐稚,字孺子。陈蕃为豫章太守,专门做了一张榻给他坐。②生刍: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一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参考赏析 简析 凡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人,都...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朝代:宋代 作者:赵彦端 原文: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参考赏析 鉴赏 “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久别重逢后却要分离,那种苦痛是难以表达的。他联想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著名诗句。后来以此诗谱入乐府,名《阳关曲》,为送别之歌。但作者此时连唱《阳关》的心情也没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客...

踏歌词四首·其一

踏歌词四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评分: 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 相关赏析 赏析 民歌中,情歌一类数量很多。它不仅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而且也起到实际的爱情桥梁的作用。在我国西南民间,对歌的风俗自古很盛。刘禹锡谪居巴楚间的诗作中就有这种民俗的描写,这首《踏歌词》就是。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以为节拍的徒歌,是民歌的一种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