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岁九月九日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首是公元409年(义熙五年)重阳节作,前八句描写时景:“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九月已是暮秋,凄凉的风露交相来到。“靡靡”,渐渐的意思。用这“靡靡”与下“凄凄”两个细声叠词,似乎也传出了深秋特殊的气息。这两句是概括描写,下两句写园林:“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有顽强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长了,园中树木也纷纷凋零,这见出秋气摧败零落的厉害,“空自”,含有无可如何之意。再两句写天空:“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清爽的秋气澄清了尘埃,秋空显得特别高远。所谓秋高气爽,是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觉两个方面,这“杳然天界高”中就显出了目接秋空时那种新鲜感、那种精神的超旷感。最后两句写“群动”:“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秋蝉的哀咽停止了,只有群雁在高空鸣叫。这一息一鸣,把节序的变迁表现得更强烈了,那嘹唳的雁声又最能引发人的悲凉意绪。这三个层次的描写,空间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历历分明。

  后面八句是感想。“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万化”,万物的变化。“寻绎”,连续不断。这是指上面所写的那些变化。于是自然联想到人生。人生没有不忧劳的。正如后来欧阳修所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自然易于衰老了。(《秋声赋》)万事万物都在生生灭灭,人也如此,人的生命总有终结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纠缠过每一个有理智的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何况今天是重阳节,这是个吉利的日子,九月九象征长久,这就更能激起他的忧生之嗟了。所以下面他说:“念之中心焦”。这个“焦”字把那无可名状的痛苦表达出来了。写到这里可以说他的心情是极不平静,但他又是个通达的人,他不会像阮籍那样作穷途之哭的,他是有控制自己情绪的精神支柱: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下面他写道:“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他说:什么才叫我称心如意呢?还是喝酒吧。千年的变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还是来歌咏(通永)今朝吧。执着于“今朝”,把握这可以把握的实在的人生,这样他就可以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了。这里他似乎是在“借酒浇愁”,但并不怎么勉强。重阳节的习俗就是喝酒,这个应节的举动正好作了他消解万古愁的冲剂。

  陶渊明写有两首重九诗,意思差不多,写法不太一样。这首写景占有较多篇幅,写景也较细致,这是后半抒怀的出发点;另一首以感慨为主,中间只有四句写景的穿插。比较起来,这首诗要显得自然平和些。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8672.html

眼儿媚·愁云淡淡雨萧萧

眼儿媚·愁云淡淡雨萧萧
朝代:宋代 作者:石孝友 原文: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相关赏析 赏析 这首词传情达物,纯真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上片从触景生发开去,产生浓浓情意,下片情景交融,即使后来曲终情意仍在。写景时海阔天空,错综交叉,对人的别离之恨和相思之苦作了尽情渲染;写情时则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或从感...

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以诗谢云

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以诗谢云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终南望馀雪 /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馀雪 / 终南望余雪
朝代:唐代 作者:祖咏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注解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2、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3、林表:林梢。4、霁色:雨后的阳光。... 相关赏析 赏析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

踏莎行·初春

踏莎行·初春
朝代:清代 作者:徐灿 原文: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参考翻译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莎,音suō。春魂已作天涯絮:春天的精灵已化作柳絮飘向天涯。春魂,春之精灵。晶帘:水晶垂帘。金衣:指黄莺。故国茫茫,扁舟何许:故国不知消失在何处,任凭小舟漂流,不知将飘向何处。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