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清明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的题目是“清明”,用很多笔墨描写春景,仅末尾两句写情,然而,情寓于景,情重于景。先看一下前人对此词的评价。《词辨》谭献评:“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此正周氏(周济)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也。‘满眼游丝兼落絮’是感,‘一霎清明雨’是境,‘浓睡觉来莺乱语’(《乐府雅词》、《花庵词选》“慵不”皆作“莺乱”)是人,‘惊残好梦无寻处’是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忧谗畏讥,思深意苦。”他们的评语,不是语焉不详,就是牵强附会。

  此词如果直率地去赏析,题旨不见得空濛,那是在无边的春色中勾起了对美好的往事之回忆与留恋。如果要查问是什么样的美好往事(好梦),词中并末明言,这就是所谓“空濛”吧。其实正是欲吐还含,才是词的本色,否则让作者把自己的思维活动,作北朝民歌中的“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式的赤裸裸地掏出来,那就不能算是词了。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主人公斜倚在绿树下的六曲阑干上,看着在微风中飘荡的柳丝,忽然发现原来在冬季叶落后呈金黄色的柳条已经全都变成绿色了。这意味着繁茂的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而且此时已不是初春,应该是仲春了。主人公不是在欣赏春景,而是他(她)正心神不定、愁肠九折。“六曲阑干”,表面是实景,阑干有六个曲折,暗示主人公的思绪曲折宛转。“杨柳风轻”,表示主人公的感情之不平静,象微风中的柳丝似的动荡不定。这种情绪上的波动,正是被“展尽黄金缕”的繁春所激起的。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是谁把秦筝的雁柱移动了,使它的音调那样的哀怨,以致成双的燕子惊得穿过帘幕飞出去了。正是主人公自己移动了雁柱,他处在春光明媚、美景良辰的时刻,却受到孤独的袭击,这种没有知音、失去知心的哀怨,在秦筝中可以得到宣泄。主人公的孤单,连双双的海燕也忍受不了而离去。燕子之“惊”,不是被秦筝之乐声所惊动,而是忍受不了主人公的孤独,燕子总是成双成对的啊。这两句表面写主人公在弹筝、燕子飞去的外景,实则流露了主人公无限的孤独、空虚之怨抑。由于表达得委婉含蓄,感情埋藏得深邃,所以有“空濛”之感。“钿筝”,用金花装饰的秦筝,以示乐器之华贵。

  “满眼游丝兼落絮”,换头词意,紧扣上阕。“落絮”和杨柳碧树遥相照应,又和时间季节相连贯,先是柳树变青,接着全部脱尽枯黄叶,然后开花落絮。这就是张炎在《词源》中所强调的“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承上接下”论点的体现。游丝落絮,是春暮的景象,游丝撩绕,暗示主人公的心头撩乱。落絮纷纷,主人公感慨繁华之将歇,启下文之情思。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红杏在二月开放,清明节是在三月份,时序在向前推移,春光在逐渐消逝,又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际,“雨纷纷”,人的情绪也在“纷纷”。“一霎”二字,透露了对幸福、欢乐消逝得快速的伤感,也是对失去的美好生活的留恋。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此两句是全词的“警策”。上文的大量写景的“空濛”,在这里得到了落实。前一句是把“空濛”的面纱揭开了,露出了主角,“睡”和“语”都是人的活动内容。酣睡醒过来懒洋洋的不说话,其实主人公根本没有睡,他是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之中,深陷到忘却了周围一切存在的境界,等到他从回忆中苏醒过来的时候,他感到痛苦,委顿,心力交瘁,又堕入了另一种沉思,他是在追忆没有作完的好梦,未完成的好梦将从哪儿去找寻。“浓睡”是对过去的荣华追忆,那么寻找“惊残”的“好梦”就是在探索未来幸福的蓝图。而“无寻处”却给予主人公当头一棒,震得他内心颤抖,意志消沉(慵不语)。“慵不语”别本作“莺乱语”,两者有很大出入。“慵不语”是主人公自身的活动,他的“不语”是为了寻找惊残的好梦。而“莺乱语”则是外部的干扰,所以理解为“浓睡”是被“莺乱语”而吵醒的,又关合到“惊”字,即好梦是被“莺乱语”而“惊残”的,这样,破坏主人公的甜蜜生活者就是“莺”了,莫怪陈廷焯要说“忧谗畏讥,思深意苦”。出现这两种写法的原因,关键在于“惊残”的“惊”字。“莺乱语”以为如果没有莺声嘈杂的干扰,好梦就不会被惊醒。逻辑上固然很对,然而辞意太直,意境索然。不若“慵不语”的曲折含蓄,让主人公在幸福的回忆之中醒过来之后,感到眼前现实生活的痛苦,再进入对不可知的未来生活的探索。使主人公的感情,跌进痛苦的万丈深渊,达到不能自拔的地步,这种含意,尽在“慵不语”之中,故远胜“莺乱语”。至于“惊”,不必让莺语去干,让主人公自己去惊觉,主动性会更大,对客观干扰的感受性会更强。

  此词写春景是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然而情调是忧伤哀怨的,这就是乐景为哀情服务的高超艺术手法。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19347.html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 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异乡:他乡...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风亭上的秋风姗姗吹过,拂拭着我的脸;记得它去年曾到过我的家。我抬头观望,这里的...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朝代:宋代 作者:晏几道 原文: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借着醉意拍春衫,回想着,旧日春衫上的香。天将离愁与别恨,折磨我这疏狂人。路上年年生秋草,楼中日日进夕阳。登楼望;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在哪方。相思话语无诉处,又何必,写在信纸上,费了泪千行。...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西风起了,山园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