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送巨山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作者面对对朋友的离去,流露出浓重的悲伤。前两句直写,说张巨山在福建住了两年,如今要离开福建,前往浙江。“二年寄迹闽山寺”,表面全写张巨山,实际上带出自己与张巨山在这两年中过往密切,引出对分别的依依不舍。次句写张巨山离开,用了“一笑翻然”四字,看上去很洒脱,其实是故作达语。张巨山离开福建去浙江,既非回乡,又不是仕宦升迁,此次离别,肯定愁多欢少,因此人写他洒脱,正带有不得已处,加强自己对离别的不快。

  三、四句转换角度,以虚拟笔法,想像张巨山走后,人去楼空的情景,寄托自己对他的深情与怀念。书房依旧,但是人走了,如果是直写,便索然无味。历来诗人都喜欢通过明月来寄寓自己的情思,如李白“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都是如此。刘子翚这首诗也借明月来说,强调明月仍然照进书窗,增加冷漠的气氛,同时通过无情的明月表现多情的举止,衬出人的多情,等于说自己日后见到空空的书房,将更加为眼前的别离而惆怅。这样一转折,加深了诗的底蕴,把情感也表现得更为丰富。

  自然界的风物,谁都知道是无情的,但由于诗人的观感心情不同,便有意对它们进行人格化,刘子翚这首诗就是如此,把明月拟人化,说它不知人已去,仍然多情地照着读书窗。这样的构思,在古代被普遍运用。著名的如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桃花依旧,表现人事变化所产生的伤感。又如岑参《山房春事》云:“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把庭树拟人化,说它没体察到人已离去。其他如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都是如此,刘子翚这首诗,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05-206 . 2、 张鸣 .宋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373-374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ushi.facekun.com/20458.html

寒塘

寒塘
朝代:唐代 作者:赵嘏 原文: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参考翻译 译文 早上起来,照着池塘里的水梳妆。池塘的水很寒冷,梳妆完毕之后,他坐在池塘旁边,看到树叶渐渐黄而落,秋天来了。想念着家人,一片思乡之心如偏偏黄叶飘落,一只孤雁,飞过楼顶,向南而去。... 参考赏析 鉴赏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

鸳湖曲

鸳湖曲
朝代:清代 作者:吴伟业 原文: 驾鸯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 烟雨迷离不知处,旧堤却认门前树。 树上流莺三两声,十年此地扁舟住。 主人爱客锦筵开,水闻风吹笑语来。 画鼓队催桃叶伎,玉箫声出柘枝台。 轻靴窄袖娇妆束,脆管繁弦竞追逐。 云鬟子弟按霓裳,雪面参军舞鸜鹆。 酒尽移船曲榭西,满湖灯火醉人归。 朝来别奏新翻曲,更出红妆向柳堤。 欢乐朝朝兼暮暮,...